本报讯(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刘斌 王晓琳)在2017年上半年的发展中,莒县经济开发区创造的一个“加速度”令人瞩目: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投资120亿元的海汇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1710亩的用地拆迁,为项目顺利开工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亮点的背后,是莒县经济开发区勇于直视症结、大胆开拓创新、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潜力的铿锵脚步。
对于承担经济发展生力军的每个开发区而言,项目就是生命线。在着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的同时,园区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用地难题:供需矛盾突出,项目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项目用地审批手续进度慢,导致部分项目失掉了良好的商机。
“办法总比问题多,在遇到发展问题时,要首先从挖掘自身潜力入手。”莒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钱建德在党政班子成员会议上如是说。
为促进项目快开工、早投产,该区充分激活空间潜力,把拆迁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搭建农村发展局、执法中队、城北派出所等单位联合执法平台,抓住拆违治乱的大形势和棚户区改造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项目拆迁。目前,全区已通过拆迁腾空土地5900亩,有力保障了各项目按时开工。
在向二维要空间的同时,该区同样注重向三维要空间,大力发展立体工业节约空间,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和配套水平。为此,该区在充分搭建各类融资平台的前提下,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等多层标准化厂房22万平方米,节约用地300多亩。同时,结合批而未供土地整改,采取租赁、弹性供地等多种方式,一 一对症下药,为需要土地的项目解决容积难题。
围绕支柱产业,该区优先考虑行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或扩大再生产项目的土地供应,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果断处理区内“僵尸企业”,先后对区内荣丰橡胶、圣凯尔顿木业等生产经营困难或停产企业进行局部租赁、重组或引进资金管理,腾笼换鸟,“僵尸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盘活土地、厂房近100亩。
与此同时,围绕核心问题,该区还积极创新,探索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将周边特色园区纳入开发区整体规划,突破区域限制,统筹协调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功能现代、多业并兴、生态宜居的工业园区。
“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是企业,我们要努力当好服务平台和孵化平台,首先要解决症结,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让市场主体迸发出最大活力。”莒县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张玉建这样说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蒋月阳通讯员盛杰为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抗拒执行违法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胜诉权益,维护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构筑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最大程度地服务法治日照、平安日照建设。近日...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