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波
天成寨位于莒县碁山镇政府驻地北7公里处,东接狮子门口,南与西上庄接壤,西与上峪接壤,北与伊家沟相邻。元末,王、李、苑三姓居此,因九山环绕,村处其间,故取名寨子。后刘、管等姓迁入。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村民垒起石墙,将九个山头连接起来,成为一座真正的山寨,因施工顺利,谓之天助相成,遂易名天成寨,沿称至今。一
莒县碁山镇天成寨村,是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
古村落亦称传统村落,是具有历史、文化、社会价值的历史村落。每个传统村落,都有着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
天成寨村地处莒北山区,是典型的丘陵风貌,村子四周丘陵环绕,处于九个山头之中,远看如九顶莲花环抱,又如同垒起的寨子。这里青山碧水,空气清新,秋风乍起,松涛阵阵,确为休闲养生好去处。
明朝嘉靖年间,该村属于沭源乡长宁社,清朝属于古驿牌长宁社,民国期间属于莒县第四区纪家坪乡,解放后属于莒沂县峰山区长宁乡,1953年,划归莒县第十六区,今属于碁山镇。
二
清朝咸丰年间,捻军作乱。
当时的乡民为防捻军,他们就地取材,以村周边的山石为料,筑成石墙,将九个山头连接起来。由于寨子位于九顶莲花包围的山坳之中,恰巧石墙穿山环绕,把寨子围在中间,成为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因施工顺利,乡民谓此乃天助,遂改名天成寨。
在距离村子二百多米远的位置,能看见村东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白色山脉”,这就是当年乡民为防捻军所修建的石墙了。石墙长约十里,现存石墙残高约2米,宽1.5米。若捻军进攻,墙内村民守御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足以把捻军拒之村外。据传,每当捻军来袭时,附近村人也聚到石墙的保护圈内,数千人就这样安然躲过了一次次的扫荡。
如今的石墙大多已经坍塌,不复旧貌,但部分围墙与西门遗迹犹存,多年来一直保护着天成寨。从残存的遗址看,筑墙的石头每块都约数十斤乃至数百斤重,厚实牢固,历经沧桑、风吹日晒雨淋仍屹立不倒。墙高约两米,西侧就是一个陡峭的山坡,可想而知,捻军来临时若想从此翻墙而入,实属不易。三
石墙围绕之下,天成寨村几乎保持了完整的传统石质建筑风貌。
行走在该村落中,可见乡民的院墙都是用整齐的石头垒砌起来,中间用石灰嵌缝。老屋也几乎都是用石块堆砌而成,石块被凿成立方体,整齐垒起,中间用石灰填缝,没有任何现代建筑的气息。虽然历经百年的岁月洗礼,石头砌成的墙体仍然十分坚固结实。院门多用厚实的木板做成,岁月在褪色的原木大门上刻下了斑驳的痕迹。村民家的院子里,可看到不少石磨。行走在村中,两侧都是石墙,脚踏石头铺就的小道,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这些石质建筑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因为石头盖起的院墙非常结实,虽然村里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老房子却基本上没变,故可以保留至今。只是以前的茅草屋顶因时间久远而需要修葺,故多数房子都换成了红瓦,部分村内的道路由以前的土路和石板路,变成了现在的硬化路。
十里石墙建成时,为方便村民出入,在村东和村西各建有一处石门。如今东门处已经改造成了一处水坝,西门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西门,是一段见证了天成寨二百年来繁荣昌盛的“活化石”,鲜红的“天成寨”三个大字向世人讲述着它曾经的辉煌。西门呈拱形,由大石砌成,门外是一条通往寨外的小坡,铺有一条石径。中间石径上有一条深深的辙痕,这是近二百年来,村人成千上万次推车而过轧出的凹槽,这条印痕也见证了当时天成寨的繁盛光景。据老一辈讲,当年的西天门曾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也是繁华的商贸集散地唯一的通道。
历史风云已消散。如今的天成寨,青山碧水依旧,民风淳朴依然,亦将借助成为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的契机,让更多来此的访客,感受到传统与古朴带来的震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霞通讯员张兵戚业菲)9月4日,经莒县人民政府批准(莒政办发〔2017〕40号),莒县新的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公开发布实施。据了解,此次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调整是根据《中华人民共...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