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1500余项,整理完成项目637项
本报讯(记者 王霞 通讯员 王同斌)近日,记者在莒县文化体育局看到这样一组数字,亮眼瞩目:目前,莒县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3项,省级6项,市级68项,县级89项,最近积极申报的唐氏陶瓷修补和锡器打造等20个市级非遗项目,有13项通过初审。
“莒国文化,源远流长”,早已成为全社会对莒文化的标志性认可。
为把莒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传承于前人、展现于当代、流传于后世,让非遗保护传承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今年,莒县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五进”工程。该工程于今年6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份,包含非遗传承展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军营、进敬老院等5个重点,重点利用建军节、老人节、国庆节等几个关键节点,旨在传承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使非遗保护成为“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中,莒县以全县完成资源名录过千项为目标,在已对9处乡镇普查完成的基础上,对其余乡镇全部开展拉网式普查,并对已普查但不合格、不到位的乡镇展开复查。
为此,该县成立普查小组,在21个乡镇、街道和开发区分别落实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人”负责人和1名专职工作人员。
同时,该县还制订出台了《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县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网络,确保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全面展开。
在普查、整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该县深入全县21个乡镇、街道和开发区,对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走访调查民间艺人6000余人次,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1500余项,整理完成项目637项,以及民间故事、莒州诗词、民间技艺等各类文化遗产若干条。
同时,以此次普查为基础,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将所收集到的资料编辑整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资料汇编———莒县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莒县卷(民间文学)第一册》等,并将重点普查项目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目前,整个普查任务已基本完成。
遵循着这条主线,一直以来,莒县按照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和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为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工作推向了更深层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江雪通讯员卢世坤)近日,莒县刘官庄镇为6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产业大砚疃果蔬大棚项目收益第一笔“分红”26万元,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产业扶贫政策的福利,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过上一...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