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青岛路小学 张立新
我的科学教育叙事就是从乡村到县城再到大都市里,与每个生命相遇的美好故事。
遇见科学,遇见最美的自己
美丽的故事从构筑理想的科学课堂开始。1991年9月,我怀揣着做最好教师的梦想,来到一所农村学校——— 刘官庄小学,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那时的农村硬件设施不够,实验器材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孩子主动探究、发现,实现基于动手探究的科学教育——— 做中学。我就地取材,自制教具,效果显著。讲《不倒翁》时,为每组提供的有趣学具:用蛋壳、药丸皮的上部或乒乓球的一半做底,在底部粘上橡皮泥做配重,上边用彩纸剪成扇形对折粘成圆锥形后,再贴上鼻子、眼睛和嘴巴,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不倒翁就做成了。另一个是底部用瓶子盖做的对照物。为了让大家看清楚,后来用气球吹起来外贴报纸自制两个大的不倒翁。上课伊始,孩子看到不倒翁左右摇摆的样子,一下子激发了他们探究不倒翁为什么不倒的兴趣。在引导孩子探究时,我为每组提供的有结构学具,使孩子真正由动脑去思考产生动手去拆开看看的愿望。整节课,孩子在不断发现中,不时发出惊呼声,看得出孩子们研究得非常投入,小脸激动得通红,发言时争先恐后。一堂课下来,孩子恋恋不舍,盼望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相约课堂,成长的路我们一起走。我参加省、市、县送教下乡示范讲课百余节,每一节课,都会遇见不同的孩子,在与每一个生命共建的课堂里,我享受着与孩子一同探索的快乐。各级教研员给予我悉心指导和帮助,让我懂得每一堂课的材料,都要为学生的学而设计。2004年到济南与孩子一起学习《植物的根》,为了让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植物根的“大”有点感性认识,我想起浮来山上的根雕。可是寻根馆连照片都不让拍,网上图片也微乎其微,怎么办?有困难找领导,校长帮我联系,不仅拍了照,而且录了相,效果非常好!为了找到根很多很长的典型植物作准备一个单元中的材料,我们全家总动员,亲自跑到离学校五六里的沭河边挖水草,到野外挖几米长的坑寻找长长的麸子苗根……这些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教学中,我们都是先集体备课,梳理出每课所需实验材料中,哪些是常规仪器,哪些是需要自制补充的,由2—3名教师合几张卡纸,打上小孔,用夹子一支,排齐队,再错点位,用手电筒照,就成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材料;输液线,用热水一烫作为消毒,剪剪烧烧再一捏,就成了学生研究心脏血液循环的好教具。只要用手轻轻一捏小漏壶,红色的液体便顺管而出,手一松,红色液体便顺管进入,模拟心脏收缩和舒张直观、生动、形象;将矿泉水瓶剪底钻眼自制的水钟,用来做滴漏实验,用塑料瓶和纸板自制的日晷测量太阳高度,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计时的方法和工作原理;将同样宽度的塑料条、木条、钢条和卡纸条放在伸拉自如的两块钢板之间,然后以同样的钩码在它们距离端点相同的圆孔里。这很好地解决了因为用力大小难于控制而材料韧性总是不易比较的难题。对于自制教具,我们及时收集存放在实验室内,流动使用,形成了“实验材料流动超市”。
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容易寻找的材料,由老师根据教材与学生讨论筛选出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当地易得的替代品由学生搜集自带,大大弥补了实验材料的空缺,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材料准备、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学生看的状况,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这一做法从最初的片域内共享到全市推广再到全省全国经验分享。
家校合作共建,科学教育不孤单
家校合作共建使学校课堂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应该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生探究乐园。因而,我们倡导成立家庭实验室,我们还倡导成立家庭实验室,让有兴趣乐于探究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组成实验小组,或观察植物的生长,或观察动物的孵化,或制作植物标本,或动手操作趣味实验。在科学教室里探索出原理,回家可以利用原理大胆创作。如教《有趣的沉浮现象》后,让学生课下制作自己的小潜艇,有的学生用废旧物品,像空易拉罐和塑料吸管材料,制成一个简易的小潜艇;有的用笔帽、橡皮泥、矿泉水瓶制作成潜艇;还有的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制作出五花八门的潜艇。
我们时刻关注身边的事物,巧妙联系,如利用季节特点开展的“亲近蚕宝宝”等活动,课内我指导学生孵化蚕卵和采桑养蚕的方法,迎接蚕宝宝诞生。之后,领养蚕宝宝开始啦,全校师生不约而同地拿着纸盒来到实验室,将可爱的蚕宝宝领回家喂养,家长也乐此不疲。在县五小时,还邀请我的会友走进校园给孩子讲养蚕知识,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等蚕吐丝成茧时,再回到课内,期待并关注着破茧成碟的美丽时刻。学生在喂养的过程中诞生了一系列有趣小问号,发现了许多的秘密:养蚕不容易,消毒很关键,常通风,勤清理,卫生注意永保持……
我们还成立了科普实践活动小组,以校内气象观测站作为科普实践基地,每天定时观测一天的气温变化;看到起风,学生就用自制的风向标和风旗到操场上观测风向和风速。遇到雨天,就用自制雨量器观测记录降水量,我们指导学生定期分析统计数据,留下了当地气象第一手资料,也培养了小组成员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离开学校,学生依然能观察记录。
新闻推荐
去冬今春以来,莒县安庄镇从空间发展布局入手,打好林水会战,建设生态名城,全力抓好青峰岭水库安庄段生态保护工程。目前,已经完成环库公路的路基建设,正在快速推进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环库公路安庄段...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