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农业产业园培育拉动新业态,十余次精品节庆亮出特色品牌,土特产中挖出地标“富矿”,莒县龙山镇——
本报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王菁秦嗣昌
“以发展全域旅游,拉长融合打造特色新业态,为全镇精准脱贫助力,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谈起去年的显著变化,莒县龙山镇党委书记高树华认为,全域旅游与精准脱贫的相互结合是一个绕不开的题。
依托丰富山水资源、文化资源、农业资源和便捷的区位交通优势,该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增加群众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步伐”的突破口,通过建设旅游采摘扶贫大棚,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开发地标性旅游商品,注入“扶贫”因子,走出了脱贫攻坚新路子。
旅游扶贫大棚撑起
“脱贫梦”
去年年初,该镇确定实施“一万三千四大园”区域产业规划,建成以果、菜、花、谷为主导的四大农业产业园,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旅游业态。
结合这一发展规划,该镇积极整合市县财政扶贫资金460万元用于建设旅游采摘扶贫大棚,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8个、智能玻璃温室大棚2个,共计占地80余亩,用于中药材育苗、西红柿和草莓种植、无土栽培花卉及生态餐厅建设。
这些旅游扶贫采摘大棚成为了贫困户们赚取收益的“好去处”。截至目前,该项目20个大棚已全部出租,项目收益已采取差异化分红的方式发放至贫困户手中。同时,项目吸收的贫困户就业也实现了政策兜底后的再兜底。
去年4月,龙山镇以十里桃花为迎,“中国·龙山”首届桃花节在龙山镇北上涧万亩蜜桃基地开门纳客,首日迎客即突破6万人次。这场与桃花相约的盛会,让市民们感受到了最质朴的春天,更让村里的蜜桃产业大放异彩。贫困户们现场售卖优质农特产品、精美手工艺品和特色饮食等,节后扩大了蜜桃销售渠道,群众获利颇丰。
去年端午节上,该镇还创新推出了“摆渡爱心食堂”“摆渡爱心超市”,以“幸福不掉队”为口号,呼吁广大群众关注扶贫、参与扶贫行动。
作为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最大引擎和最重要推手,去年以来,龙山镇共计举办大小旅游文化节庆活动10余次,通过节庆活动,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品牌,形成相互补位、抱团发展、同频共振的大格局。
地标性特产开发挖出
“新能量”
说起龙山镇的特产,熟悉该地区的人如数家珍:北上涧蜜桃、花崖头小米、杨家沟板栗、香水梨……特别是“秋风”蜜桃,作为市级贫困村北上涧村桃子的主打品牌,已经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核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怎样让这些土特产知名度更高?该镇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地标性旅游商品建设,依托优质农特产品,着力开发文化内涵丰富、品牌形象明显、创意灵魂突出的旅游商品品牌。
该镇通过网络化营销、在重点旅游景区建立标准化旅游商品购物店、在精品旅游线路上合理设立旅游购物场所等方式,加大对特色产品的宣传推介,切实帮助贫困户过好农产品销售关,把龙山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活产品”,最终推动农业到旅游业、农产品到地标性旅游商品、农民到旅游从业者的转变,也为精准脱贫加上了“安全锁”。
新闻推荐
从“优秀”迈向“卓越” 兴业集团天泰建筑公司紧跟城市发展建设步伐
本报通讯员郑培波王瑜张守艳李辉高志前杨健员工从800人到1600人,在建面积从289万平方米到534万平方米,产值从20亿元到40亿元,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不断建设落成……这一组组上扬的数字,就...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