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新闻 五莲新闻 莒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日照市 > 日照新闻 > 正文

“望奎搂主”丁恺曾

来源:日照日报 2010-07-24 02:23   https://www.yybnet.net/

丁恺曾(1698~1762年),字萼亭,又字鹤亭,号统九骚人,今日照市东港区郭家湖子村人。丁恺曾属涛雒丁氏老四支长房之后,七世。

《山东通志·人物·文苑传》载:丁恺曾“少负异才,博及群书,为文豪放不羁,奇气溢行间选拔入都,名动公卿。”与秦露、李在郛,既为亲戚又属同好,皆好学笃行,常以著述相和,知县成永健敬而奇之,赠诗称颂,后被著名文人赵执信誉为“海曲三君子”。

清光绪版《日照诗志·艺文》录赵执信《鹤亭、经五两君子并正》一诗:“远闻海曲三君子,乍看三株树并立。一鹤翻飞临磵壑,五经错落起波澜。残春羯鼓判花易,远道盐车赏骏难。便入合招携采芝,沧溟结队理渔竿。”这短短一首七绝,不仅诗意清新,而且竟匠心独具地嵌入了丁、秦、李三人之字、号:“一鹤”丁恺曾(字鹤亭)、“五经”李在郛(字经五)、“残春”秦露(字昆雪)。

1723年(清雍正元年),丁恺曾癸卯科拔贡生。乍入仕途,丁恺曾亦倾心“治国平天下”,且“术业有专攻”,曾有《治河要语》专著。

《中国水利史》(郑肇经著、商务印书馆1939年初版)这样记述:清代后期在局部河段的河流治导方面也做了不少工程,其中尤以挑水坝挑溜、拦河坝塞支河串沟等收效显著。”丁恺曾在《治河要语·坝工篇》中总结说:“凡坝者,拦以留之,挑以顺之,要使激之,束以缓之,闭以聚之,挽以复之,分以泄之,其用不同,因时制宜者善。”其中挑水坝就是用来挑溜外移,顺导河势,拦河坝用来堵塞串沟,塞支强干。

中年后,因不满朝廷之治,丁恺曾隐居乡里。《山东通志·人物·文苑传》载:“中年多故,绝意仕进,闭户著书。”

丁恺曾治学涉猎颇广,从天文地理至人情世故,从诗词韵法到乡野俚语,博洽多彩。在《西海征》之《卷中·沿革》中,丁恺曾引用大量史料,对姜尚出生于日照进行佐证,认为日照唐虞为东夷之地,夏殷为徐州之地,有东吕乡,有棘津。结论:“今县东二十里,去海里许有姜公台故址,其旁溪水清涟,即棘津也。质之诸书,若合符节。”并赋诗《棘津》记姜公祠:“我闻乡先生,没于社中祭。岂有古大圣,秋风埽败蒂。莒东一百六十里,东吕乡中棘津是。齐乘博物无异同,征之班马符节以。即今钓鱼犹有台,衰草寒烟落日紫。海波安澜不敢扬,雄风直欲摄苍兕。可怜邱阜无剩瓦,春秋社鼓无问者。风雨但闻叱咤声,入神夜斗走宝马。从来名贤荣乡土,邻邑争祠辩州府。奈何列史明明书,甘逊浮图饰庙宇。曾读邑乘见遗诗,鹰扬有像双白眉。此祠尚留神宗末,何年瓦窜坦墉圮。泰伯五员留明祀,梁公亦崇先贤祠。谁将典礼一朝复,英灵定为百世福。”

如说丁恺曾对姜尚故里日照的考证,尚有“亦真亦幻”之色。而在其《望奎楼遗稿·论日月》中,拳拳桑梓之情,日月可鉴:“后闻奎山道士及里人言奎山观日出……必于中夜。其时万井如墨,乃于山巅东眺:初见一轮红光自海外起,海水渐赤,近海诸天霞光四射;倏而波澜涌起,作珊瑚万枝状。渐渐地日轮半露,随海水动荡,乃见赤人顶五彩盆如芙蓉万朵托日而出,日色深赤若硃。尔时海波作金银色,光射目。日之轮廓不可名大,约随意之可想以为大小,赤人纵送不已,日渐升,其终一送,而日已离海至中天矣。视赤人已复归海。波散为赤霞,南北诸方悄然无闻,鸡尚呴伏也……吾邑以日照命名,当沧溟空阔之地……乃以宇宙奇观终身不克寓目。”意犹未尽,丁恺曾再赋《奎山望日出》:“相携海上游,向晚山堂宿。沧溟枕席下,澎湃雷声摝。中夜难成寐,相呼出茅屋。斜目沈远村,林薄织雾糓。虎睡穴窣窣,鸟静影蔌蔌。扪石欲登天,壑深恐幽独。鸟屿山泼墨,舶舟形优鹜。久立翻生恐,阴火熸然煜。众星散沙出,如石争碌碌。天外一线光,灿烂吐晹谷。初疑鲛人织,篝火射林麓。旋作金蛇晃,万道掣坤轴。干莫鎔大冶,紫气红光熇。广德斗海藏,百尺珊瑚矗。波光荡漾处,哉生见缩朒。碧眼捧金盘,熊熊贮丹毂。纵送势未定,一声升东陆。乍作车轮大,细睨更难仆。翻疑方舆阔,未必盈其腹。回视万井寂,群鸡正呴伏。世人牵情际,蝴蝶梦未熟。我闻寒谷日,惨悴色戚踧。又闻巫峡高,晷影仅一掬。何似空明天,万里照若木。乃知面前地,莫使势蓄缩。立身爽且厂,自宜耀耳目。何有蠛蠓子,万古甘盆覆。”

丁恺曾之治学,不仅在其对“四书”、“五经”另辟蹊径之见解,在俗文学方面造诣也颇深。代表作之一,即是对鼓词《木皮子》的修订。“鼓词”,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形式,宋元两代开始流传,至明已极为流行。清代,鼓词相当兴盛,北方鼓词主要流行河北、河南、山东、辽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南方主要有江苏的扬州鼓词和浙江的温州鼓词等。“鼓词”叙述内容大都是金戈铁马、国家兴亡之事,也有不少是风月恩怨,比较著名的有《大明兴隆传》、《呼家将》、《杨家将》、《二贤传》和《珍珠塔》等。在众多鼓词篇目中,有一种鼓词很特别,它不演唱故事,而全写作者的不平胸怀,抒发其对社会现象之不满,这就是明末清初贾凫西的《木皮子》。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记:“《木皮散人鼓词》于清代初年就在山东诸城、潍县、日照一带以抄本流传,至清同治年间才有福山王氏收入《无壤阁丛书》以刻本问世,其后有沔阳卢氏刻本和叶德辉收入《双梅景暗丛书》的刻本。另外还有一些影印本、石印本、排印本。这些版本分为两个系统,一种是清康熙年间孔尚任(署名云亭山人)序本,一般称为繁本;一种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丁恺曾(署名统九骚人)序注本,一般称为简本……鼓词语言简练,嬉笑怒骂于字里行间,妙趣横生,阅后使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1928年,周作人先生在提到此书时曾讲道:‘二百年后犹令读者感动不能自己,此固由革命时代的意气与宋明遗民易于共鸣,但文字的美妙盖亦有很大的力量。\’可以说,此篇鼓词‘以神工鬼斧之笔,摅苦恨牢骚之意\’。”

丁恺曾不仅文采斐然,更在他既“仁”且“智”,“乐山”亦“乐水”。每逢春暖花开日,秋高气爽时,丁恺曾或约友人或独行,遍游当时日照及周边名山大川的沟壑峰峦,尤对丝山、五莲山、九仙山、会稽山、昆山、奎山、磴山情有独钟,并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诗篇。

在《游丝山》中,丁恺曾这样感慨:“小阁青苍碧,晚山风雨来。深林不见日,急爆似闻雷。红堕应时果,绿浮得意杯。问他能济物,短杖折蒿莱。”

在游“会稽山”后,丁恺曾写下五十二行五言长诗《小会稽》,以记春秋时吴越争战之事。《小会稽》借民间传说来叙述史实,引经据典,一气呵成,文笔斑斓:“爰登海曲山,塌然摧肺腑。号曰小会稽,于义何所取……可笑东晋人,流觞捉玉麈。”

在五莲山光明寺的“雨花深处”,丁恺曾当过教书先生,这是寺里出家和尚“授教”之地。因教导有方,丁恺曾和住持方丈相处甚好,众僧也很尊重他,因之他在这里教书时间较长,对五莲山山峰谷壑了如指掌,诗作中五莲山风景诗颇多。

在七十行的五言长诗《九日翰修上人招游五莲山》中,丁恺曾充分写出了五莲山雄伟壮观的绮丽景色和宾主寄情山水之乐,文笔精炼,用词典丽,气势恢宏,对仗工整,是山水诗中难得佳篇。诗中写道:“入山不见山,但历窈窕径……岩谷扑面合,老树盘空饤……流霭乱泉源,奔云迷梯嶝。峭壁不可攀,接引谁相扔……忽闻一声钟,梵宇耀晶莹。亭台厂巍峨,楼阁竦陛磴……策蹇穿林至,携手步山陬。扪萝防苔滑,扶杖试草繇。……洗耳虎穴上,聊一当卧游。”

丁恺曾厌恶官场腐败,体恤民众疾苦,一生不得弘扬大志,只有借诗文抒发自己的情怀,把自己的抱负寄托于诗文之中。

丁恺曾一生著述丰富,有《说书偶笔》、《韵法本俗》、《圆盖管窥》、《治河要语》、《西海征》、《海曲一隅史》、《读书在目》、《烟波钓叟歌直解》、《望奎楼诗文集》等。其中《说书偶笔》入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存目,并于1997年被大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集出版。其七世侄孙国民党元老丁惟汾于1935年搜集残著零编,总纂《望奎楼遗稿》,流传于世。

(该栏稿件选自《日照历史文化名人》) 

新闻推荐

加强企业管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安丰平企业管理道德,就是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管理的道德理念为核心,企业在处理内外关系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处理内部各种关...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望奎搂主”丁恺曾)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