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这个白墙红瓦、整齐划一、干净漂亮的村子,就是省级文明村涛雒镇下元一村,这里还是省、市、区、镇四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现在跟以前比,那真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原先村子在半山腰,这家出门能踩到前家的瓦,路不好走,吃水困难,人也穷。”而今,村庄整体搬迁后,水、电、路、网配套齐全,幼儿园、卫生室、超市、便民服务中心等围在社区广场,村里人都一门心思“好好干,好好赚钱过更好的日子”。
下元一村是东港区农村深刻嬗变的一个缩影,更是该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成果的一个具体体现。
东港区用实践证明,用科学发展观把握前进的方向,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思想来指导发展路径,区域经济可以爆发出强烈的进步冲动,成就永恒的进步主题。
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东港,一个城乡共享文明的东港,一个社会平安稳定的东港同时华美亮相,用一个个思维的亮点和创新的成果,诠释着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魅力……
文明社区:引发新农村幸福嬗变
时间回溯到2007年,涛雒镇大孙家村。
随着一些施工队伍的进驻,过了不久,村民惊奇地发现,村头有了一个漂亮的街心公园,安了些健身器材,道路也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此事一下子成了当地的轰动性新闻。大家口口相传,远的、近的都来看个稀罕,尤其是小孩,在各种健身器材上玩得“乐不思家”。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该怎么建?经过反复思量、反复探讨,东港区决定以建设农村文明社区为切入点,从而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大孙家村成了建设文明社区的先行者。但是,何为农村文明社区?刚开始,东港人也没有明确的概念。
多次论证之后,东港区最终确立了长期抓“城市化、楼房化、集中化(居住)”;中期抓“城镇化、园区化(工业)、社区化”;近期突出抓好“以服务为龙头、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管理、经济、文化三中心相结合,文化大院、街心公园建设为切入点,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达标等‘十个一\’标准的综合文明社区”,以此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
2007年,确立了“三环布局(中心村、大村、边缘村)、因地制宜、政府助推、以奖代补、社会捐助、镇村自创”的工作思路,抓点带面,辐射带动,梯次推进,促进文化设施向农村发展、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
“不增加群众负担、不新占土地、不与民争利、不搞短期行为”是基本原则,坚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街心公园、文化大院等主阵地基本上是对村内水塘、水沟和破院子、老房子、空心地带等部位进行整治改造。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一事一议、大事群众公决,把“要办什么,不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怎么办”的决定权交给群众,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对这一举措大力支持,积极参与。
有了群众的满意做坚强后盾,东港区大刀阔斧地干开了:2008年,实施“四进村、五进家”工程;2009年,推进“十个一”工程;2010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扩大文明社区建设普及面。4年来,东港区共下发了10余个红头文件,一年一个主题,一年比一年向纵深推进,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影响的范围一年比一年广。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东港区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定位准、易推广的农村文明社区创建模式。目前,全区549个村已建成99个村级中心文明社区、135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68个街心(街头)公园,拥有高档次文明街和文明“小品”的村庄达到90%。
而街心公园、超市、卫生室、幼儿园、健身路径、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连成一体,形成了具备完善的教育、文化、卫生、购物等便民服务功能的新农村文明社区,也搭起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平台,让农村公共服务不再“边缘化”。
如今在东港,一个农村文明社区就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圈,并逐渐成为文明辐射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农民思想中的落后观念,日益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和撬动城乡文明一体化的支点。
经济发展:总量实现“五年翻两番”
东港区是日照市的驻地区、主城区,地处鲁南经济带、半岛城市群的联结点,城市驻地、亿吨大港、阳光海岸是东港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最鲜明的县域特色、最突出的发展优势。
基于对自身实际的清醒认识,东港区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日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重大机遇,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主线,确立了提速增量、提质增效的“双提双增”发展战略以及突破发展日照高新区和汽车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日照物流加工产业园的“一区四园”总体布局,努力建设蓝色经济强区,为日照率先创新优质发展作贡献。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分别增长16.5%、37.4%。
围绕推动高新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新型化,该区充分发挥日照高新区的龙头作用和载体优势,重点招引汽车制造、平板显示、新光源、物联网、海洋生物医药等高端项目,深入实施落后产能淘汰、成长型企业倍增、企业家战略培训、节能降耗控制“四项计划”,“十一五”以来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7%、54.8%,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占日照市的近1/2;围绕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依托港路、城区、海岸等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临港物流、滨海旅游、总部经济、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其中物流企业和入驻楼宇企业发展到近千家,服务业提供税收比重达70%以上,去年全区三次产业之比调整为5.6:44.5:49.9。
为东港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能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活力因子,那就是“人”———
在选人用人机制、发展导向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干部队伍建设机制逐步完善过程中,东港区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精神状态好、整体素质高、干事能力强的干部职工队伍,抓发展、抓执行、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为东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建设蓝色经济强区提供了坚强保证。
双带双联: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9月28日,在东港区委主办的内部报刊《新东港》上,整版公告了区直部门、单位“双带双联”联带工作方案,这份详尽的公告中,包联领导、区直部门、规模企业、经济强村的包联任务和目标措施一目了然,被包联的农村社区近期的发展重点清晰明朗。
“双带双联”是东港区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整合城乡资源,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城乡统筹新路子———
东部街道带动西部镇,构建以城带乡、互促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立足东西部镇街道不同实际,统筹配置城乡资源,着力解决城乡基层相对封闭保守、缺乏优势互补和资源占有不平衡的问题。引导东部街道发挥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优势,帮助西部镇重点寻找产业项目,破解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引导西部镇发挥土地、人力和资源优势,帮助东部街道降低发展成本,拓展发展空间。
经济强村带动经济弱村,构建以强带弱、互促共进的发展共赢机制。根据村居集体经济实力状况,在东部街道中遴选了部分经济强村(社区),分别与一些经济薄弱村结对帮带,建立党建联动、发展共赢机制。
规模以上企业联系特色产业村,构建以工促农、互利互惠的村企合作机制。全区遴选数家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与一些特色产业村结对,在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企业找到了一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服务社会的发展路子。
区直机关单位联系党建示范村,构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长效帮扶机制。发挥机关事业单位优势,以思想联带、经济联带、文化联带和组织联带为主要方式,努力找准机关党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深入基层“扑身子”,解放思想“换脑子”,科学规划“开方子”,真抓实干“结果子”,自2006年第一轮“双带双联”工作启动以来,相关联带单位积极主动,争先创优,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群众增收的良好效果。
新农保:让发展的阳光普照人民群众
9月14日,三庄镇龙泉官庄村,79岁的李学先老人和他76岁的老伴李许氏,又喜滋滋地领到了当月养老金110元,不但自己买吃的用的,还给小孙子们零花钱呢。
说起如今的“新农保”,农村群众就乐得合不拢嘴:以前只有城里人有,咱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咱和城里人一样,种地的都有养老金了!
2009年11月28日,东港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单位,从 12月起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从此有了自己的社会养老保障。
东港区这次建立新农保制度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新农保参保范围为本辖区内,年满16周岁、具有当地农业户籍,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不含在校学生),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保。
新农保制度是继国家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建立新农合制度后的又一重大惠民政策,对确保老年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从2010年起,东港区7万余名60周岁以上老人,不需缴费,即可领取每月55元养老金。
截至9月份,全区共为7.07万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4121.3万元。适龄参保农民22.9万人,参保率达93.68%,收缴保费3195.46万元,其中45-59周岁人员参保率达到99.8%。
绩效考核:引领科学发展的“指挥棒”
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确保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真正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最能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区域发展的进程、速度和质量。
“干什么、考什么”,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引领航向的作用显而易见。
正确处理“好”与“快”、“见人”与“见物”、“潜绩”与“显绩”的关系,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考核权重,并将人均GDP、蓝色产业发展、耕地保有量、新农村文明社区建设等纳入重点考核范围;在分类编组上,充分考虑实际,将10个镇街道划为3个方阵,将82个区直部门单位划为5个方阵,分别制定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在分值设计上,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要求,在与同类区县相关指标作横向比较、与自身近三年相关指标作纵向比较、与各单位主要职能和预计指标作基准比较“三个对比”的基础上,把各项工作任务尽可能地量化,力求绩效考核结果更具客观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鲜明的考核导向,明白地给出了东港前行的方向与进程,那就是:一切为了率先发展,一切为了科学发展,一切为了和谐发展。
“谁受益、谁来评”,绩效考核民意“风向标”的作用深入人心。
东港区在实行区级领导“实名打分”、镇街道与区直部门单位“随机互评”等办法的基础上,把发展好坏、成绩大小、服务优劣的话语权、评价权、监督权,更多地交给群众、交给基层、交给服务对象,建立起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业户、媒体记者、普通群众等7类群体、4000余人组成的评议人员数据库,随机抽取相应民意代表,并把评价分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增加了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社会公示等环节,进一步倒逼各级各部门抓大事、干实事、做群众满意的事,推动实现了“官评官”向“民评官”的转变。
“言必行、行必果”,绩效考核落实工作“增压器”的作用充分彰显。
东港区把结果运用作为绩效考核的“牛鼻子”,坚持重激励、硬约束、严执行、真问责。一方面坚持“以贡献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挂钩,以考核分优劣、凭考核用干部、靠考核激活力。另一方面坚持“逐月逐季问效、逐项逐事问责”,凡是镇街道在各方阵中连续三次考核居末位、区直部门单位在各方阵中连续三次考核居末两位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先后有1个镇的党委书记、镇长和1个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被调整交流,还有6名干部因绩效考评不良被问责。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张锡满)国庆节是举国欢乐的日子,节日长假也是人们放松身心的时刻。但日照市公路管理局材料处许多工作人员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为确保公路在建工程的顺利进行,国庆期间,该处仓储科...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