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沈凤国
近年来,市工业学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以科学发展观为跑道,高举“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的旗帜,对事业发展进行了新定位,采取了新攻略,成功打造了“工”字金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思想道德优良、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学校超常发展,办学不断飞跃,逐步成为国内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学校和省内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在鲁东南经济带和半岛城市群制造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学校也由此荣膺80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兄弟学校和一些国外考察团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取经,省市各级领导也多次给予高度评价。
在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尚不健全,办学经验不足的现状下,市工业学校何以在中职教育的战场上屡战屡捷,取得了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记者带着这样的问号走进该校进行了采访,发现了该校与众不同的办学法宝。
攻略之一:由扩大办学规模、重视规模拓展的外延发展,转向稳定办学规模、重视打造品牌、锤炼本领的内涵发展,实现“质量立校”。
何为创新?何为发展?战略眼光和创新的勇气决定了发展的可能。在全国中职学校都在抓招生的大形势下,在众多学校殚精竭虑争分夺秒拓展办学空间、拓展办学规模的时候,市工业学校却将目光回收,悄悄坐下来理性地探讨新的发展秘器了,由原来的重视外延发展转变为加强内涵建设,全力推进“质量立校”战略,在保持原有办学规模(在校生4892人)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提高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
推行“赛马”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创先争优的“赛马”激励机制,推行岗位考核评价办法,用考评的方式激励和鞭策教职工,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分数面前讲职称、讲荣誉、讲待遇。“赛马”机制的推行,加强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力度和业绩奖励力度,为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搭建了平台。
实行层级质量监控。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实现,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有效教学”为着眼点,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实现了层级质量监控,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创新实施了学分制。本着全面发展的理念,开设了大量选修课程和技能训练项目,建立“十佳百优”和“校园群星”评选制度,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意愿,发展兴趣特长,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重视打造就业品牌,增强办学吸引力。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上门”,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选择待遇和条件比较好的4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在同类学校中率先开展了就业跟踪调查,提供“二次就业服务”,及时帮助少数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如意的学生提供新的就业信息,推荐新工作。
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的办学信念和社
会担当,以及过硬的
教育质量,赢得了学
生和家长的信任,他
们放心地将自己的孩
子送到这里来学习。
攻略之二:加强
文化建设,培育人文
环境,由制度的“刚
性”管理转向文化
“柔性”管理,通过
文化引领,实现“厚
德立身”。
上善若水任方
圆。“柔性”的管理
措施以其人性化形成
看不见的“规矩”,
使管理理念在师生的心里扎根。该校以文化以底基,率先开创“柔性”管理方式,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价值观”,法则是“柔性管理”,目标是“人的发展”。
将“厚德强技”作为校训。“厚德强技”代表着该校的办学灵魂,抒发了该校的办学理想,引导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之所以把“德”字提到“技”字之前,目的就是树立“文化引领”思想,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文化品位和教育质量,让学生先学做人,打好道德根基,然后再学技能,锻造自身本领,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价值追求。
塑造浓郁的文化环境。今年暑期,学校投资160多万元,按照历史性、生态化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科学规划、改造和美化,按照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实践环境和公共活动场所的不同功用,营造文化氛围,增强价值认同。投资10多万元对学校楼内文化进行了统一设计,根据功能不同,每幢楼一个大主题,每层楼一个小主题,每个主题都体现个性化创意,镶挂了300多幅文化版面,内容涵盖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格言、就业指导、技能人才风采、知名企业管理理念以及安全和卫生知识。特别是通过引进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宣传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崇尚技能”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教育。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形态,达到统领思想、凝聚力量、引领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创新实施了德育教育。“关爱学生,从心做起”,学校加大了班主任工作力度,奋战在一线的班主任用文化丰富自身,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与受教育者建立了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人文魅力感染学生,真正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保证了学校的基础管理。他们之中,有的还被评为“山东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成为中职教育学生管理的典型,被邀请至省内外中职学校作报告,管理经验得到推广。学校还注重发挥实习、实训的德育作用,实习过程中,教师与实习单位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养成训练,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强化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锻造品德高尚的技术精英。
加大教职工学习教育力度。学校开展教职工“五个一”读书工程,每学期为教师配发一本书,要求全体职工每天都要积时间读书、写学习笔记,每周都要写读书体会,每月都要开展内部交流。上学期为每位教职工配发了《自动自发》读本和学习笔记本,倡导自动自发地学习、自动自发地工作,不仅要做工作,还要做的到位、做的好。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全校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改善了工作态度,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工作标准和人生品位。
校园文化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柔性”作用,从行动表层渗透到全校师生的内心,引领着全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从内部生发出新的办学生长点,提升了办学的软实力。
攻略之三:重视技能培养,着力构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打造高素质人才,实现“技能立业”。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把教学改革的重点转移到研究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上来。高度重视实习实训教学,建设一流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大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密度和渗透力度,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环节,逐步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已与省内外60余家知名企业和集团达成协议,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成功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把实训车间办成校内实习工厂;与台商合作,成立了日照市添禄机械有限公司。目前,学校正按照国家级和省级骨干专业、精品专业的标准要求,建立了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汽修、电子商务等精品专业,初步形成了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里,理论和实践、做工和学习、生产和实训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在这里,学生从最基础的技能训练开始,逐步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接触最尖端的技术设备。在这里,学生通过高工师傅手把手的传授和亲手操作,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可以说,走进实验室就是走进了自选超市,亲自进行实验、科研和创造;走进实训车间就是走上工厂生产线,亲身感受每一个生产环节、技术要求、操作要领和企业的管理文化。当学生学满毕业的时候,都能拿到多个技能等级证书,可以直接上岗工作。
重视技能培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培养出令学校引以为骄傲的“名牌学生”。在历次全市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比赛中,该校参赛学生几乎将所有冠军奖项收入囊中,多次代表日照市参加全省职业技能比赛,甚至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为日照市中职教育挣了光,彰显了日照市职业技能教育的实力和成果。该校毕业生以其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成为各就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吸引着用人单位的目光,用人单位竖起大拇指称赞“市工业学校的学生就是好用!”
实力是安排座次的条件、发表演说的前提,市工业学校凭借过硬的实力和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尊重和赞赏。市教育局副局长庄乾友前不久在视察该校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市工业学校是日照市中职教育的一面旗帜,是全市中职教育的典范,起着重要的领军作用”。
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谁有创新发展的行动,谁就能赢得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市工业学校将会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卓越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早日实现争创“国家千所示范性中职学校”的目标。
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制作零件
学校的校训
新闻推荐
周瑞秀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供电企业作为国有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必须处理好节约与三方面的关系。正确...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