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港区科协科普工作纪实
本报通讯员 徐爱花
一斤“有机”绿茶卖到2000多元还供不应求,西湖黑木耳高价返销东北地区,色泽艳丽的“五彩椒”远销俄罗斯……在东港区,这样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已经达到112个,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东港区特色农业遍地开花,都缘于该区把科技与特色农业“联姻”。通过深入实施“科普惠农示范工程”,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发展科技农业、高端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让群众真正尝到科技带来的“甜头”。
家门口享受科技“大餐”。东港区加大科技培训和科普惠农宣传力度,建设649个村级科普宣传栏,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和“赶科普大集”活动,科普工作达到“不漏村、不漏户”的要求。2010年以来,先后发放各类农业技术明白纸2万余页、技术小册子5000余本、科技挂图500余张,发放“村村(社区)通”科普挂图6000余套,把科技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形成科技致富的工作氛围;6月27日,应该区邀请,荷兰农业专家纳高(Nagel)先生到陈疃镇进行蓝莓管理技术指导。纳高先生现场为群众解决各类技术难题,然后组织农户培训260余人次。
科技让群众尝“甜头”。该区加强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中“植入”科技元素,发展现代农业。南湖镇西沈马庄和同济大学现代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加强合作,引进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高光效节能设施研制与管控一体化技术”。该技术使蔬菜实现智能化生产,蔬菜品种更加丰富,质地更加优良。经过历年科技引领,该村逐渐实现了传统大棚蔬菜生产到现代化大棚蔬菜生产的过渡,形成蔬菜生产基地400亩、蔬菜生产专业户600余户的较大规模,年均增收1500万元以上;同西沈马庄一样,通过技术创新,该区已形成蔬菜、黑木耳、蓝莓多个等生产专业村,成为村民增收支柱产业。
“有机”带来商机。近年来,东港区科协加强市场调研和技术培训,发挥农技协和科普生产基地技术引领作用,引导农户发展有机农业。2010年,日照街道小古城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严格的审核及检验,获得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有了“有机”这张“通行证”,小古城村年产有机蔬菜1000多吨依然供不应求;和小古城村的发展思路一样,该区北叶青、太极、御青等绿茶生产厂家,纷纷走生产“有机”绿茶的路子,使用有机肥、使用杀虫灯除虫、拒绝农药入园……茶叶品质获得极大提升,形成产销两旺局面,村民收入也成倍增长。据南湖镇许家庵村村民李宗九介绍:按照“有机”要求管理的茶园,自家1.3亩茶园单纯卖鲜叶子就获利1.5万多元。目前,该区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有机绿茶生产基地、有机苹果生产基地等有机农业成为村民增收“摇钱树”。
据东港区科协主席朱庆会介绍:只有让科技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学校,才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一步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科技真正服务群众生产和生活,发挥科技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该区有23个农技协、11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得到表彰,其中古城绿色食品协会和同业技术花卉协会得到国家科协奖励。仅这两个协会就辐射带动3600多家蔬菜、花卉大棚户的发展,成为鲁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示范的龙头组织。29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受到省、市表彰,成为活跃在该区科普工作一线的中间力量。
新闻推荐
7月11日是我国第7个航海日,为更好地宣传航海知识、传播航海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航海、关注航海、支持航海,感受水上运动的魅力,日照港引航站团总支、日照...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