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毅 和法强 宋炜 庄新文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个体的和谐,而个人和谐的关键又在于心理的和谐。当前,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竞岗分流等关系到各行各业、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给公路行业干部职工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甚至引发了诸如心理失衡、情绪失调、思想矛盾等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需要在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减压。
近年来,市公路局紧密围绕公路建设、养护、征收、管理等业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逐步确立了“理解人→重视人→教育人→温暖人→激励人→提升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理解人”———
夯实基础,建立关怀和疏导保障机制
公路行业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行业的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市公路局紧密结合行业实际,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着眼于干部职工的物质文化需要上,把心理疏导着力于干部职工心理和精神的答疑解惑上,建章立制,为实现“提升人”和“发展人”的目标,夯实组织和保障基础。
按照“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目标管理,严格考核”的原则,成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领导小组,建立局党委统一领导,区县局组织配合,以专职政工干部为主体,以党团员、科级干部为骨干,全体干部职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区县局配备专职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团支书,设立政工科,选拔一批人文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党务政工岗位上。建立管理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形成了党、政、工、团四方互动,局机关、区县、公路站三级负责,每个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为一个辐射点的“四三一”工作新体系。同时,建立了教育与疏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包括反馈制度和激励制度的评估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采取情感沟通、特困帮扶、工作指导,做好干部职工工作、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等信息的收集和反馈。评选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和综合评价,充分肯定成绩和进步,明确提出希望和期待,引导干部职工重视评价,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
“重视人”———
紧扣载体,及时把握全员思想脉搏
紧扣公路政研会载体,实现关怀和疏导“有的放矢”。为反映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和成果,及时掌握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团体——— 公路政研会。自1993年成立政研会以来,每年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政研论文,表彰“十佳党员”和“十佳政工干部”,集中反映了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截止目前,政研会已发展成为包含11个分会、136人的大政研团体,并连续召开了五届18次会议,累计撰写政研论文4000余篇。政研会这一载体的运行,把调查研究与开展活动有机的统一起来,推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增强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紧扣职代会载体,实现关怀和需求“共频共振”。重视发挥职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通过开展思想问卷调查、建议征集等形式,认真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干部职工为公路发展献计献策,并收集、整理、督办相关提案,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对公路工作安排、管理制度、财务预决算及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等问题,经职代会充分讨论,修订、审议通过后实施,保障干部职工参与管理权落到实处。
“教育人”———
强化教育,为干部职工搭建成长平台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固定住”、“请进来”、“走出去”、“合起来”、“挂上去”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同时,创新开展了“八个支部、四种方式”的分类施教模式和“开展三类教育,提高三种能力”分层施教模式,思想教育实现了全员参与、分层覆盖。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普及了技能培训,培养了高尖技术能手,提升了干部职工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境界。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大力培树先进典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干部职工创建沟通、交流和建立互信的机会和载体,有效调节了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注重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以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开展的“创建文明行业”为载体,紧密结合公路行业实际,组织开展“巾帼文明岗”、“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 深入开展“党团员示范岗”、“五星收费员”等争创活动,大力培树和推出行业典型,对先进人物和优秀工作者进行表彰,并印制《十佳党员、十佳职工先进事迹汇编》等书籍,编辑制作专题片,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报道格局,以此教育、引导和示范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形成人人比奉献,个个创佳绩,奋发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
“温暖人”———
渗入细节,为干部职工排除后顾之忧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市公路局始终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渗入细节、融入生活、纳入工作,实现了与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业务工作的有效嫁接。
服务到人,将人文关怀落实到细微之处。推行“一线工作法”,分管领导深入工程建设一线,对野外作业防雷防雨、防交通安全事故、职工食堂饮食卫生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管理。同时,在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养路员的福利待遇,让他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住的安心、吃的放心、工作的舒心;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闲置用地,栽培果木、种植蔬菜,丰富干部职工的餐桌;创新实施了“站点文化、夜校文化、家庭文化”,让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介入到工作中,将人文关怀从站点延伸到家庭、社会。
温暖到心,将心理疏导落实到思想深处。积极开展“党支部建在工地上”活动,局党委成员挂帅,以项目办、项目部、驻地监理处的党员为骨干,成立工地党支部,贴近干部职工,及时了解干部职工的心理状态,切实解除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针对公路收费员白昼工作、精神集中紧张等特点,采取多渠道、多方面的形式,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激励人”———
人尽其才,为干部职工提供发展舞台
以竞聘上岗和公开选拔为措施,积极选贤拔能。近年来,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选拔部分年轻干部,将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上来,优化了干部队伍年龄、素质结构,提高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水平。竞聘上岗和公开选拔的用人制度,为干部职工提供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和条件,提供发展的舞台在全局形成了“人才尽出、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为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以因材施教和心理疏导为手段,营造和谐氛围。在人才的培养上,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作为公路行业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给干部职工提供接受培训、提高素质的机会。对工作勤勉踏实、有潜质的干部,通过岗位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大培养力度;对管理协调能力较弱的技术型干部,通过学术和技术创新奖励、培养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特长。同时,重视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竞争上岗、岗位轮换、绩效考核等势必给干部职工的思想带来波动,个别适应性较差的干部职工,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甚至导致心理失衡、行为偏差。针对以上情况,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第一时间抓住思想苗头,做好引导和转化工作。
“提升人”———
凝神聚智,增强公路事业发展能力
公路文化体现了公路行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充分挖掘公路文化,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立足公路行业实际,充分发挥“文化若水、细润无声”的功能,通过传播、融合、落地、推动,促使行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实化于行,发挥凝聚、激励、约束和引领作用,内增活力和效益,外塑形象和品牌。“日照公路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品牌,在首届全国交通企业文化建设论坛全国交通行业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交通行业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研究成果奖”。
充分完善和发展人,达到“以人强路”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其前提是了解人,基础是引导人,核心是关心人、温暖人,途径是激励人,目的是凝聚人和提升人。市公路局紧紧围绕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社会矛盾的心理化解能力以及提高个性修养,塑造干部职工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内在的凝聚力和外在的群体竞争意识。
干部职工素质的全面提升,公路事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能力,全局建设、养护、征收、管理、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十佳企业”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80多项。目前,全系统基层各单位已建成省级文明单位8个,省级青年文明号6个,全国巾帼文明岗2个,全国工人先锋号1个,在全省公路系统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开展的“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中连续9年夺杯,6次银杯,3次铜杯,始终保持着先进位次。
新闻推荐
?同三高速日照管理处加大收费员培训力度,用柔和规范的动作和温馨礼貌的用语,让广大驾乘人员真切感受到站如到家的温馨服务,该处有八名同志被评为全市公路...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