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均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
日照的文化根系脉络清晰而又庞大。从亚洲最早的城市到与齐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的“莒文化”,从四千多年的银杏树到五千年前的蛋壳黑陶,在历史长河的纵向坐标上,日照文明,灿烂辉煌。
时针定格在今天,“昨天文化”已经成为历史。传承昨天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日照的文化选择又在何方。
“滨海文化名城”,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用“今天文化”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道路。
一部《毋忘在莒》带给港城人民一场文化的盛宴,蓦然发现,原来文化元素可以这样丰富多彩。
2011版《日出先照》今夏演了 18场,场场爆满。最后的告别演出,许多市民是去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为的是告别,是依依不舍的留恋。
《日照好人》,走上了银屏。文化,把勤劳朴实的日照人民形象,带到了祖国各地、大江南北。
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演绎历史,再见过去;我们重塑文化,创造新的辉煌。
《沙家浜》来了,《李二嫂改嫁》来了,《天鹅湖》也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装点生活,净化心灵,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市民广场的灯火亮了,庄户剧团的节目火了,群众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演绎生活,创造文化。日照海洋文化产业园、农家书屋、“千百重点文化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深度改变着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文化也是民生,文化牵着百姓幸福。
明天,文化体制改革确定了文化发展的双重任务,厘定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推动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日照市早已迈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昔日的市电影公司经过改制,成立日照数字影院和日照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从此,日照市有了首家数字影院。
数字影院开业至今,先后放映了国内外大片7790余场,上座率达38%以上,票房收入580万元,观众37万人次,创造了全省单厅放映的最好成绩。
和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节拍,我们做深“昨天文化”、做实“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
而今,“昨天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文化”不断发展,“明天文化”日益成长,一个新旧融合、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格局已经呈现。
新闻推荐
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阳光海岸旅游管理中心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团委共同组织志愿者周末到阳光海岸帮助工作人员捡拾垃圾,维护环境卫生。 (本报...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