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新闻 五莲新闻 莒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日照市 > 日照新闻 > 正文

笔酣墨饱写人生 ——— 记日照籍著名书法家惠玉昆

来源:日照日报 2011-10-18 17:58   https://www.yybnet.net/

孔岩

惠玉昆,1927年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1950年来临沂,先后在临沂文艺工作队、苍山文化馆、郯城文化馆工作;1954年调入临沂广播服务部:1991年退休于临沂市广播电视局。

书圣故里一支笔

著名书法大师沈尹默先生在《历代名家学术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赞叹:“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这一对中国书法真谛的阐述,在著名书法家惠玉昆身上得到了特别鲜明的印证。

作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沂蒙,现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物流城和全国最大国际文化城。人们走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不但为这里高度的物质文明所惊叹,更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惠玉昆先生牌匾手迹而心驰神动,留恋忘返。不只是街道里有随处可见的惠先生的墨迹,就连这里的风景名胜、名人故居、文化古迹都留下了惠先生的墨迹。他为丰富城乡文化,传承古今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惠先生的书法,不但已成为沂蒙人家中和书画市场的珍品,而且在国外东方文化圈内也有着很高的地位。

2005年9月5日,在临沂书圣文化节的一次中外记者采访会上,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学者王汝涛教授曾深情地说:“惠玉昆先生的书法作品,拿到北京、上海或广州、深圳等,业内界人士看了都十分赞赏,非常惊讶,堪称中国书坛里的一绝”。随后王教授还赋诗称赞惠先生“书法后贤慕此师,入妙入能品相宜”;临沂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书画家、《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主编刘瑞轩在其著作中这样评价惠先生:“惠先生的书法,博采旁收,集众家之长,有其独特的美感。特别是他的魏笔,已超出古人。在当今中国书坛,能出其右者,寥寥无几。”

在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地,惠先生的书法也被许多人所钟爱。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书法界的人士就多次委托国内的外事部门高价购买惠先生的书作;在韩国,惠先生的魏碑被评价为:“前无古人!”金仁奎教授是享誉世界的韩国著名书法家和历史学家,他对惠先生的书法倍加欣赏,曾多次来临沂拜访惠先生,两位成为至交。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金先生还主动与惠先生联合,在临沂举行了赈灾书法活动。

在当今沂蒙的书法领域里,取得如此成就,惠先生可谓是第一人!面对这一状况,人们不仅要问,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惠玉昆先生的书法之所以受到各方面的喜爱和欢迎,是“因为他的书法独具一格,他所擅长的二王体,笔墨讲究、惟妙惟肖;颜体端庄浑厚、开阔雄壮、遒劲舒和;汉魏碑版气魄雄伟、劲力内含、灵动疏宕;何绍基体则宽博端庄、圆劲婉通、法度严谨、苍劲典雅、潇洒自然、雅俗共赏。让人们在欣赏玉昆书法美的同时,感悟到了古典文化深厚的内涵,值得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借鉴、效仿呀!”(王汝涛教授语)。

惠玉昆先生在书法上成功,除了其本身天资聪慧,有极高悟性外,更重要的是他78年如一日长期勤学苦钻、不懈努力。

大体来说,他的书法发展分三个阶段:

一是筑基阶段。1927年,惠先生出生于日照市东港区一个书香门第,7岁入私塾从祖父惠际虞(晚清贡生、著名书法家)学习颜、柳法帖,小楷则习钟、王二体。13岁拜本县孙子先(秀才)为师,攻学汉魏碑版。18岁先后临习了《乙瑛》《礼器》《张迁碑》等隶书名碑及《郑文公》《杨大眼》《始平公》等魏碑。少年时的惠先生聪明、勤奋,在祖父辈严格而又得法的训导下,对书法的领悟和掌握也很迅捷,在周围乡邻很快就小有名气,12岁就跟爷爷和父亲给商号和门户写对联。这一阶段的学习,给他以后的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博采旁收阶段。这一阶段是自1950年参加工作开始,他先在郯城县文化馆任专职宣传干事,后又到临沂地区广播服务部工作。在近三十年的岁月里,惠先生的人生阅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勤奋工作、刻苦学习、艺享琅琊、文革蒙冤等,使惠先生受到了磨练,并日趋成熟。这一时期,在书法上,惠先生先是研学隶书,再是写颜、写柳、写苏东坡,1955年后就开始长期写何绍基体。惠先生在长期研练各家书体后体会到,何绍基是清朝写颜最好的大家,何绍基体在颜的基础上有创新、更大气、更灵动,能雅俗共赏。从1955年起,惠先生的何绍基书法就在临沂地区扬名,几乎临沂地区的所有工矿企业、学校、商店、影院的匾牌、标语等,都出自惠先生之手。

三是融汇各家、自创一体阶段。这一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的改革开放不但促发了经济的繁荣,而且也催生了全国空前的书法热潮。惠先生的书法自然就成了大家学习、收藏的珍品。惠先生被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教授、临沂地区书协的领导,被吸收加入了山东省书协。在一片崇拜褒扬声中,惠先生并没有被陶醉,而是陷入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总结中。各家书法的长处他已掌握在心,自己的书艺得失也了若指掌。1991年在单位退休后,惠先生下定决心,咬住魏碑不放,以魏碑为主攻方向,把各家的长处往魏碑内渗透,然后不断苦练和探索,经过近10年的努力,终于在“创新意与法度之中”,形成了笔峻体庄、浑穆雄健、流宕活泼、仪态雍容的“惠体魏碑”。

“惠体魏碑”的特点是:其用笔偃卧挺起转折自如,圆折清爽,筋骨劲健,质朴中有灵秀之气。转折处提笔拔锋轻转,泯去棱角,行笔轻缓沉着而笔致流畅。笔致灵畅活泼,不失古雅韵趣,风度潇洒。点画雄健清爽,内蕴深厚。尤其是撇捺作明显的一波三折,如苍劲的古松曳出铁干虬枝,充满了老辣之气。其结体在新奇大胆的构想下,进行了夸张的艺术处理,时而以横取势,时而以纵取势,笔画长短悬殊对比,斜正救应,善于造险也善于化险,破体极为巧妙,显示了书家卓越的创新才能,也表现出一定的抒情意味。总之,惠体书法奇逸古穆,气象不凡。他剔除了颜体古板的缺陷,保留了颜体的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吸收了魏碑的雄峻多变和苏东坡的端庄流丽、刚健婀娜,又汲取了篆书的圆润、隶书的古朴、行书的流动,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惠先生的书法,内涵很丰富,既有古人传统的营养,又有现代创新的风貌,个性十分鲜明,是几种优秀元素的完美结合。

魏碑是惠先生的强项,但惠先生是一个多面手,他既能写很标准的颜体大楷,又能写工整的“二王”小楷,还能写很潇洒的“二王”行草。此外,隶书也写得很到位。

古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即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惠玉昆先生不仅书法写得好,而且人品和操守也都很好。

惠先生正直刚强,胸怀磊落坦荡。文革期间,他蒙冤受难,生活艰难。在这段黑暗的日子里,惠先生并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爱好,而是更加刻苦努力,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起床练字、读书。平反重新工作后,对曾经诬陷、为难他的人,他曾未投之以怨、报之以恶,而是仍以平常心待之。

惠先生一生谦虚好学。为了时刻警醒自己,他曾专门找人刻了一枚“一无是处”的图章,激励自己不满于现状。虽然现在已85岁了,但仍每天临池不辍。他虽是享誉南北的书法名家,但没有一点名家的架子,尤其是愿意提携帮助年轻人。凡向他求教的,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真心愿学,他就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与帮助。

惠先生为人宽厚,淡泊名利。文人往往有“相轻”的习气,而在惠先生这里只有“相亲”而无“相轻”。作为书法大家,他常赞扬别人写得好,时常推荐其他书法家为文化名胜写匾额、楹联,时常推荐年轻人参加全省、全国的大展,而他自己却足不出户,潜心在家习书做学问。有许多领导提出要帮他入什么协会或词典,也有朋友要为他祝寿,他都婉言谢绝。

惠先生一生勤俭,乐于助人。从年轻时,他就践行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生活准则,现在仍然住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不到60平米的老房子里,客厅和书房均不超过10平方米。自己如此简朴,但对社会上困难人群却很大度。他的退休金只有两千多,并且老伴无任何收入,但10多年来,他每年从写字的薪酬中拿出1万元献给“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中。临沂市有关方面每次组织的赈灾捐献,他都是踊跃捐钱献书。对于部队、学校、医院、宗教团体等社会非盈利单位和机构的书法要求,惠先生总是有求必应,而且从不收费。惠先生就是这样,肯用自己的艺术才华为社会各界服务,呈现出了“仁者爱人”的宽博胸怀。

入古出新成一体道义胸怀存大爱

本文作者孔岩与惠玉昆先生在一起 

新闻推荐

为中小学校舍工程提供优质服务

本报讯(通讯员 张慧华)近日,日照新营中学到市行政审批大厅建委窗口办理了教学综合楼工程建筑施工许可证。该工程是城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也是2011年度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市建委坚持“特...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笔酣墨饱写人生 ——— 记日照籍著名书法家惠玉昆)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