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凡虎
走进东港区涛雒镇下元一村,红砖红瓦,清一色的二层小楼,亮的让人睁不开眼。村里开辟了文化活动中心,篮球场上活跃着小伙子们的身影;家门口购物,超市里商品应有尽有。村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要是在几年前,村民申伟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搬出吃水难、交通不便的山脚下,住上18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而且拥有了收入可观的小产业——— 有机绿茶场,可以不再为分布零散的“一亩三分地”奔波了。
申伟是涛雒镇下元一村村民,和他一样,整村搬迁以来,该村已经有148户搬到了崭新的二层小楼上,48户搬到了干净明亮的平房。利用土地置换后空余的土地,大多数村民发展种植有机绿茶,并注册了“下元青”绿茶品牌。经济落后、环境乱差、滥搭乱建、一户多宅的昔日小庄已经被环境整洁卫生、栖居美观整齐、服务配套完善、产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取而代之。
村里的巨变,离不开这样一位心系百姓、情牵群众的当家人。“扎实苦干、热心公道、敢想敢干、仗义执言”这四个词或许能准确的勾画出黄庆林这个人。2000年,黄庆林当选村“两委”班子后,和其他成员一道积极为村庄搬迁创造条件,积累集体经济,新建和改进窑厂两座,同时抓住同三高速和东沿海公路的建设机遇扩建水库,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蓄水改良灌溉土地。2005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更感到肩上那沉甸甸的责任。他清楚地认识到村庄不搬迁,就永远甩不掉头上“贫穷”这个帽子,更就谈不上什么建设新农村。2007年2月,他在三次征求村民意见,同意率达100%的情况下,开始新村动工建设。为了这项工程,黄庆林费尽了心血,白天跑政策、晚上到工地巡查监督,没日没夜的操劳,不知疲倦的工作。就这样,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一个崭新的、高质量、高标准的下元一村展现在众人面前,而在他的带领下下元一村的经济建设、党建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全面蓬勃的发展。
心系群众才能入群众心。在村庄搬迁前,黄庆林就对1000多亩山场和搬迁后的旧村址如何发展动起了脑子,他多次和“两委”研究,要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区旅游局的帮助下,2008年4月,日照汤谷大东夷历史文化园落地下元一村,该项目投资大,规划标准高,项目建成后将带动下元一村多项产业发展。老村旧址复垦土地600多亩,计划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又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好门路。短短几年,该村村民收入从原来的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到现在近万元。而今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宽的下元一村人正以崭新的面貌,蓬勃的朝气,迎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滚滚浪潮。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王蓉平 杨亚超)近年来,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全区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具体措施,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机制,抓规范、促提高,全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现了机制、覆盖面、示范...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