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晶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科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是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下,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动、通俗的教学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抽象的情景内容变得通俗形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老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学生会想将摆臂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从而激起思考兴趣。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教师给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
三、创设竞争性情景,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1分钟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作者单位: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幼儿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张宝华张闰婷)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管理工作中,围绕“建设、管理、应用”的目标,实施两个“以一带五”举措,大力加强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变“纸上管理”为“网上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审判...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