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静
收徒较难、后继乏人——— 当前,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在濒临失传的窘境。文化瑰宝能否实现“活态”传承?
夹仓打击乐做到了。
2011年8月25日。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周年晚会。
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夹仓打击乐盛装登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由桂林路小学的孩子与打击乐的传人同台演绎,铿锵有力的鼓点,激情四射的击打,赢得观众如潮的掌声。
一
“夹仓打击乐起源于清末,优美婉转,刚中有柔,悦耳动听,是当时渔民闲暇时主要的传统娱乐项目。”11月14日,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山街道夹仓一村,打击乐第三代传人、76岁的张永时向记者讲述这一传统文化的百年历史。“它由夹仓民间艺人根据传统打击乐和京剧武场中的十余种牌子整理而成,曾盛行一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跟祖父辈学会并经常登台演出,当时也没谱子,全靠口传,时间长了就会了。”
张永时表示,近几年,富裕起来的夹仓渔民组织起来,将它进一步发掘、整理,现在留存成型的曲牌有“斤求两”、“长行”等。
他不无自豪地说:“我们曾在省文博会日照展区现场表演。参加市里、区里、街道的晚会更是不计其数。”
二
2010年9月27日,夹仓打击乐声震文博会!
辉煌的背后,大家不无忧虑:几位传人都年事已高,最年轻的也已60岁,夹仓打击乐会不会失传?然而,令人欢欣鼓舞的是,他们已经带出了36名小学生徒弟。
11月14日,在桂林路小学校长孙成良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份《桂林路小学夹仓打击乐传承保护方案》。
孙成良表示,发掘、抢救和保护夹仓吹打乐,对充实日照音乐史,乃至对鲁东南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意义重大。传承发扬家乡的文化,是我们桂林路小学的责任。2010年初,我们成立了一个由36名三年级学生组成的乐队,让孩子也把打击乐做起来!
2010年2月,聘请打击乐传人来校,音乐老师将口传的打击乐曲调做成谱,再教给学生;2010年6月,在全区六一儿童节汇演中崭露头角;2011年8月,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周年晚会上与打击乐的传人同台演绎,掌声雷动!
三
“活态传承”的实现,对夹仓打击乐来说,并非偶然。
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奎山街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早已形成自觉,并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
自2003年起,开发区和奎山街道明确提出夹仓打击乐是开发区特色文化之重点,要全力进行保护、弘扬。
2004年3月,开发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将夹仓打击乐作为工作报告的内容之一。
2005年3月,开发区召开了打造夹仓打击乐品牌的专项工作会议,对保护、弘扬夹仓打击乐的奋斗目标、工作原则、资金投入等作了部署。
2006年,开发区管委会划拨专款用于夹仓打击乐的普查、保护、弘扬。
目前,夹仓打击乐优秀曲目多次参加全区乃至省市文艺汇演,夹仓打击乐已经成为桂林路小学的校本课程,在每周两个下午的活动课上定期教学。“嘟——— 啦哒驰哒……”桂林路小学的操场上,乐队的孩子们正在练习夹仓打击乐。11岁的金祺浩一边敲鼓,一边用左脚踩着鼓点,投入而起劲。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李鲁林)11月15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召开全区党报党刊征订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12年度重点党报党刊征订任务。会议要求区内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重...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