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军
2003年10月25日,日照港在“苏澳”轮煤炭装船作业时,创造了9486吨每小时煤炭单船装船作业世界纪录,被首次命名为“日照港效率”。
2010年5月1日,日照港自主创新研发的信息化汽运疏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一台货车检斤过磅仅用5秒即可完成,开启检斤作业“秒”时代。
2010年12月5日,载重32万吨的“西威尔”号铁矿石船作业完毕,卸率达 9786吨每小时,第三次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矿石接卸世界纪录。
10年来,这一个又一个“日照港效率”,如同激情跃动的音符,奏响了强港征程的乐章。 10年间,日照港审时度势,科学整合港口内外部资源,积极致力于提升港口管理效能、生产作业效率、物流运转效率,打造高效之港、速度之港、畅通之港,为服务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输出“澎湃”动力。
■ 管理模式优化 构建高效之港
2003年,日照港集团成立初始,市场的硝烟和战火已经烧至咫尺,面对着不进则退、不变则退的局面,日照港把发展的“剑锋”指向了建立高效组织管理模式,立即启动了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的机构改革,压缩和精简管理机构,重组部分单位资产及业务,理顺了货源开发和集装箱管理体制等。到2011年,按照“集团适度多元化、二级单位逐步专业化”的思路,通过业务、机构整合重组,形成了“港口业务、物流与贸易、建筑与制造、综合服务”四大业务板块的战略发展架构,并根据各业务板块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业务布局、资源关联度、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确定各板块系统科学的管控模式,构建起现代化企业集团的战略框架。
管理体制的谋篇布局固然重要,配套机制亦须相辅相成。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和重点,日照港一方面加快推进扁平化管理模式改革,推进四级管理模式,进一步缩减管理层级,大幅度提高机构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决策传导效率,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使市场应变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一方面下定决心“强筋壮骨”,推行实施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AB角工作制等具体管理措施、管理手段,量身订做了与港口组织架构配套、适应港口发展的规章制度体系,推动港口高效有序运转。
有了高效管理的体制机制,更需广大员工有知行合一、雷厉风行的职业素养做支撑。日照港提出“百年企业、文化铸魂”,努力推动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凝练形成独具特色的“阳光文化”,引导员工将自我实现与港口事业发展相融合,塑造阳光心态,形成同心同德、包容支持的融洽氛围,增强合作精神、培树团队意识、提高协作效率,引导员工尽心尽力、尽职履责,提高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强化了执行的速度、力度和准度,保障了执行效果。
■ 一强化三统筹 打造速度之港
兵贵神速,对于以服务为“产品”的港口企业而言,速度就是竞争力、速度就是生命力。
10年来,让日照港敢于亮出跨越亿吨、双亿、三亿吨之“剑”的,正是港口硬件实力的加速膨胀。仅用17个月就建成了世界专业化程度最高、工艺最先进、国内最大泊位的 30万吨级矿石码头及配套自动化设施,提前一年半建成了前沿吃水深、后方堆场大、现代化管理程度高的集装箱专用码头,用83天时间高标准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国际候船厅,短短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石臼港区东西港区打通工程,“书写”了全国沿海港口建设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20多年前,就是在这片海,交通部调集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四支水工建设单位、用3年多的时间共同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敞开式煤炭码头,那1000多米的跨海钢引桥曾经是日照港的标志和骄傲。25年后,还是这片海,同样的跨海1000多米,同样的敞开式码头,面对更复杂的海况,更大的建设难度,日照港集团下属山东港湾建设集团的一个项目部不仅只用2年的时间就建成,还且创造了多个行业“之最”———最大的码头、最重的沉箱、最难的基床整平。
有了强健的躯体,更要有“高效运转”的神经中枢。这,在日照港而言,就是“一强化三统筹”,强化调度指挥、统筹货源开发、生产组织和生产要素。10年间,日照港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一张“良方”吃到底、咬定这个重点不放松。
货源是港口企业的立身之本。10年来,日照港人的脚步踏遍了西南的广西、云南,中西部的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乃至新疆阿拉山口的广阔地区,从最初的港口推介会,到细分腹地、细分货种的货主座谈会,日照港人用勤奋的脚步、热忱的服务将港口区位优势、综合服务能力优势转化为营销优势,搭建起广大客户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的“高效平台”。10年间,日照港开发货种260多个,客户3500多个,服务腹地遍布大半个中国。
如何在一样的码头、一样的装备条件下,干出不一样的业绩,靠的就是精益生产。日照港坚持统筹好货物集疏、装卸各环节,协调好车船货衔接,不断优化作业流程,通过积极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为客户提供“VIP”和“一对一”上门服务,统筹各物流环节,充分发挥大码头、大型堆场和智能化接卸、运输系统的功效。高效利用参与港口生产的码头、泊位、设备、人力、信息化等资源,找出最优配置方案,做到“物尽其用”,每年刷新200余项装卸生产效率。同时,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主导研发办公自动化协同系统平台、EDI系统、GPS货运系统等,每年开展1000余项渗透于生产、技术、现场的实用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 内外联动 畅通物流大“动脉”
10年来,港口建设成绩斐然,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铁矿石、原油、集装箱、散粮、木片等码头泊位相继建成投用,使全世界最大的巨轮,能够在日照港“自由进出”,一批以矿石、煤炭、木片世界作业效率为代表的日照港效率相继诞生,使“速度之港”威名远播。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港口决策者意识到,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港口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元,而是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是物流供应链的关键节点。要想机体强健,不仅需要港口这个“心肌”搏动有力,更需配备旺盛通畅的“血脉”。他们把目光由港口内部转向外部,着眼构筑高效便捷的大口岸、大通关、大物流体系,提升经济流通运转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10年间,日照港与政府、行业各主管部门配套联动,与物流链产业链上下游的大中企业、优势资本强强联合,助推直通港口的日照至山东东明、至河南洛阳、至江苏仪征原油管线、晋中南铁路通道,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四线一基地”等国家及区域重大产业布局项目向港口集聚。积极推动新荷兖日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坪岚铁路改造工程、日照港疏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此外,还打破常规主动出击,斥巨资参与省内的东平铁路、枣临铁路建设运营,优化腹地路网,投资山东远洋船队,开通中韩陆海联运通道,实现远洋运输与内陆综合运输系统无缝衔接。积极发挥轴心作用,构建起与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等“高效对接”的立体化多式联运体系,为广大腹地建设了一条条高效快捷、安全可靠、低成本的现代物流大通道。
港口口岸功能的强弱和运行效率的高低,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港口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 10年来,日照港坚持以功能开发带动市场开发,将港口物流链向内陆延伸和发展,在内陆腹地广辟“无水港、旱码头”,积极与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部门联动,为腹地及周边产业集群提供“大通关”服务。同时,依托强大的港口物流服务能力,建设运营 B型保税物流中心,联合中央省内外大型企业共同投资 20亿元建设临港现代物流园区,拓展完善仓储运输、监管、代理、贸易、保税、信息、交易、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提供一体化、“门到门”全过程物流服务和具有个性化的增值服务,真正实现了“客户有什么需求、日照港就配套什么样的功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面向未来发展,谁能在速度和效率上“抢先一步”,谁才能获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谁才能长久生存、立于不败,努力建设高效之港、速度之港、畅通之港,日照港矢志不渝、不断前行。
新闻推荐
...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