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湾工作人员用多列超低台车实现沉箱出运点击查看原图“2011年至2015年期间,产值年均增长13.5%,利润年均增长19.4%,5年翻了一番。”日照港全资子公司——山东港湾建设集团总经理匡立平底气十足地汇报着公司的“战绩”,他表示,在经济持续下行、市场行情持续低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山东港湾之所以能实现逆势上扬,与公司对创新创效的重视支持不无关系。文/图记者玄晓霞
劳模“专利王”组队带出一群“工匠”
“80后”王琨在单位被冠以“专利王”的名号。2008年5月8日,刚毕业参加工作3天的他,就被派往威海项目部。
王琨决心在工作上创新创效,始于一次日常的技术交底。“以前技术交底,就是将设计图直接甩给班组长,省事、方便,但图上比较繁琐,有用的信息需要一遍遍找。”看着施工人员在工地上边施工,边看图纸,王琨决定一改以往一张交底图打天下的方式。
“每次新的分项工程开工之前,我都会提前加班,把图纸上不属于各班组的内容删除,只留下有用的分别交给各班组长。”为了让施工人员更好地理解工程的现状及进度,王琨试着把图纸制作成三维实体图来指导施工。渐渐地,创新成了王琨的习惯。在威海船厂5号码头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研发“倒丁字杆快速安摘钩技术”,王琨在炎炎烈日下连续蹲守30多天组织计算、制作、反复试验、典型施工,经常每天休息不足3小时。
2012年5月,王琨牵头发起山东港湾首个以“王琨”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大批青年员工加入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章雪涛阳光创新工作室”“惟峰创新工作室”“石琼创新工作室”“杨锦创新工作室”等10个创新工作室陆续创建。同时,以“王琨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龙头,几个工作室共同发起成立山东港湾“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论坛”。
半天减少到1小时还省6万元
“多列超低台车”,是“王琨劳模创新工作室”引以为傲的一项发明。沉箱是重力式码头建设的主要构件,从预制、养护、出运、拖带、存放等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心、精益、精细。
在沉箱养护和出运现场,一座2000多吨的沉箱正在进行养护。一股股水流缓缓地沿着圆柱形的箱壁,自上而下地流动。“过去养护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水资源,为了省水、省人,工作室沉箱预制专业小组认真推敲,首创了沉箱喷淋养护设备,沉箱养护节水又干净。”
最考验团队创新能力的,要数沉箱出运。过去的沉箱出运采用传统气囊方式,易发生炸裂,存在安全隐患、造价高,而且功效低。经过反复试验,修改设计,王琨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了全国首个多列超低台车。
“以出运1个4200吨的沉箱为例,相当于7层高的住宅楼,过去需要30个人工,半天才能完成。现在使用台车出运工艺,仅需要5-6个人,1个小时就能完成。运出时1.2米/分钟,回车时2.6米/分钟。”匡立平介绍说,这种工艺在日照港西区四期工程、焦炭码头等工程应用,每出运一个沉箱,可节约成本6万余元。
不仅一船两用
价格还便宜了2/3
除沉箱出运,水下基床抛石整平也是码头施工的一个难题。对于水下基床抛石整平,国内多采用人工方法施工,存在定位精度差、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如果使用机械操作,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但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市面上只有1种整平船,引进成本高达数亿元,全国只有1艘。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琨劳模创新工作室”船舶修造专业小组与“惟峰创新工作室”联合,研发出全国首艘整平挖泥两用船,不仅能够完成水下基床的整平,还能进行海上挖泥,一船两用。解决了人员水下作业环境恶劣和作业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我们的整平船在水下作业时,通过雷达扫描确认基床是否平整,作业时实时动态监控和精准定位。”王琨说,“整平船8小时可以整平面积约600平方米,整平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现在整船价格不到市场整平船的1/3。”
如今,水下-10—-30米的基床整平对新型整平船来说“小菜一碟”,目前可进行水下-16米整平作业的小型整平船已经交付,水下-16米—-30米的整平船正在建造中。
新闻推荐
在省城历山路,道路旁的公用设施成了农民工晚上蹭网的好地方点击查看原图在千佛山南路附近一工地务工的老孟晚上习惯到附近的一家快餐店门外蹭网点击查看原图小张是蹭网族中的...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