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 刘佳秀 采写/本报记者 冯书琴
编者按:今年6月1日,日照市级公立医院迎来了一场改革的“大手术”——
根据日照市政府5月26日下发的《关于市级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的通知》要求,自6月1日零时起,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皮肤病防治所、市结核病防治所和日照港口医院7家市级公立医院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全部取消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并同步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大型检查项目价格和医保报销政策。
而今,日照市7家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已有月余。到底改了什么?为什么要改?效果如何?困惑何解?为此,记者辗转采访了市医改办及各大市级公立医院,试图尽可能详细地解读此次改革。
医改,改了什么?
下调:药品和大型检查项目价格上提: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自6月1日零时起,7家市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时部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适当进行了上调,CT、磁共振等部分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适当下调。医疗服务价格提高部分按规定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也就是说,所有药品价格和部分大型检验检查项目价格将下降,而此前价格明显偏低的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如手术、病理检查等价格上涨。
■所有药品“原价进、原价出”,按照山东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统一采购价格出售给患者,原先允许药品加成15%的政策划上了“休止符”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是这次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关上了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补偿这道闸门,减轻群众看病拿药负担,从而“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医生回归看病角色、医院回归公益性”。
据悉,此次改革,市人民医院共有1042种药品、1468个品规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中,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厄贝沙坦片每盒价格由改革前的19.05元调整为按进价16.56元销售,下调2.49元。市中医医院共有1185种药品、1195个品规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中,每盒西瓜霜润喉片由4.37元下调到3.8元,下调0.57元。
7月5日上午十点半左右,市人民医院儿科输液室,一位正在陪护孩子输液的家长感叹道,自家孩子抵抗力比较差,经常因支气管发炎、发烧来医院输液,“同样打了三天的阿奇和氨溴索,现在比春节后的药费少花了二十多块钱。”“药价确实降了,比以前低了不少。”当天,前来取药的王先生连声说。今年60岁的王先生患糖尿病10多年了,需要长期打针吃药。“我常用的诺和灵30R注射液之前63块钱,现在降到了54块多,还有拜唐苹,从74块降到了64块多。”像王先生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下降明显,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
■CT、磁共振等检查项目费用下调,平均降幅15%
下调CT、磁共振等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项目价格,是改革让利于民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7月5日,记者从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了解到,经市物价局、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三部门批准,市级各公立医院下调包括CT和磁共振等在内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收费标准,平均降幅在15%左右。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磁共振平扫1.5T、16-40层螺旋CT平扫、X线计算机体层(CT)成像三个项目的价格分别由每部位720元、350元、520元下调到610元、300元、440元,降幅分别15.3%、14.3%、15.4%。
当天,在市人民医院CT扫描室外,一位患者刚刚做完颅脑CT检查,据分诊台工作人员介绍,该患者做的此项检查费用为420元,而改革前这项检查费用为490元,也就是说,仅此一项检查就为患者节省了70元。
■部分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提高,调整项目纳入医保报销
日照市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是在十多年前制定的。多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成本不断增加,但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明显偏低。此次改革,包括诊疗、护理、手术和中医技术等集中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得到提高。
记者了解到,政策调整后,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的普通门诊、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门诊诊查费分别由每次2元、6元、8元提高到8元、12元、15元;三级、二级、一级护理分别由3元、6元、9元提高到10元、20元、30元;普通病房床位费由25元提高到30元。
7月5日,李先生正在为爱人丁女士办理出院手续,丁女士因乳腺疾病住院治疗三天,费用总额为2298元,如按改革前标准,费用总额则为2274元,个人需负担1397元。但按现行医保政策报销后,丁女士个人只需负担1194元,比改革前减少203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医生的服务价值,同时适当弥补取消药品加成给医院带来的损失,但提高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按规定全部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确保了患者个人负担费用基本不增加。
医改,为何要改?
“以药补医”矛盾突出,部分公立医院药占比居高不下
日照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势在必行。
7月10日,记者从市医改办了解到,我国的“以药补医”,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当时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财政对医疗机构给予一定补贴的同时,允许医疗机构将药品价格加成15%作为收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投入占比越来越少,医院运行成本却越来越高,医院要“养活自己”,药品加成便成为公立医院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导致药占比一直居高不下,综合性公立医院药占比高达40%左右,个别公立医院药占比超过55%。“大处方”“大检查”屡见不鲜,药品价格越来越高,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以药补医”矛盾日益突出。
可见,以药补医机制是计划经济时期药品加成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异而逐步演变成的一种逐利机制,使公立医院运行偏离了公益性轨道。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首先必须取消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将公立医院收入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并同步实行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医保支付方式等综合改革,逐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使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到公益性的轨道上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让改革红利更多地惠及百姓。
医改,效果如何?
统计显示,患者就医总体负担基本没有增加,患者自付比例普遍下降,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优化
改革启动一个多月了,效果如何?药品降价后,看病负担会不会减轻?
据了解,市医改办专门对7家市级公立医院一个月改革运行情况进行了调度。数据显示,市人民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下降3.14%,医保患者住院次均费用下降1.9%,平均个人负担下降3.95%,药占比由改革前的39.59%下降到34.79%,下降4.8个百分点;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次均费用下降1.8%,医保患者住院次均费用下降2.95%,平均个人负担下降2.45%,药占比由改革前的下降3.41个百分点;港口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下降7.06%,医保患者住院次均费用下降2.83%,平均个人负担下降1.91%,药占比下降1.62个百分点。
6月份,居民孔先生因患恶性肿瘤在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17天,期间医疗总费用比按改革前标准减少1652元,个人负担比改革前减少908元。居民姜女士因肺炎在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7天,期间医疗总费用比按改革前标准减少218.65元,个人负担比改革前减少44.44元。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改革一个月来,市级公立医院运行总体呈现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小幅下降、患者自付比例普遍下降、药占比明显下降、医院收入结构明显优化等利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患者就医总体负担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改革惠民成效初步显现。7家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诊疗秩序正常,患者反映良好,基本能够理解和接受,没有接到患者反映或投诉,社会反响稳定。
医改,困惑何解?
取消医院药品加成如何补偿———健全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如何保障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完善综合改革配套措施
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旨在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然而,每一次改革和突破都伴随着艰辛和困惑,同样,此次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也不例外,医院没有了药品加成,无疑减少了经费收入来源。
如何进行补偿?
记者从医改办获悉,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总体上能够弥补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差额的80%左右,不足部分主要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解决,由市级财政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予以补偿,并对不同医疗单位实行差别化补助,确保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
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综合性配套改革。目前,日照市正在研究制定推进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配套措施,将着力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投入保障机制、价格调整机制、药品采购制度、人事编制、薪酬分配、医保支付、医疗监管等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添活力、卫生事业得发展的多赢格局。
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日照已开启破冰之旅,并将稳健前行。
新闻推荐
7月15日,为期3天的“2016日照海洋音乐节”将在万平口景区万平口广场开幕。来自国内的16支知名乐队参演,“大衣哥”朱之文也将现场助阵。14日下午,记者在万平口广场看到,主舞台基本...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