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沿海地区尤其多见,日照地区属于食管癌高发地区,早期症状为:进食疼痛感、咽下食物滞留感、胸骨后异物感、胸骨后针刺样疼痛或烧灼感等,典型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目前食管癌的治疗方法通常有外科手术和放化疗等。传统的食管癌外科手术方式主要有左侧开胸单切口手术、右侧开胸二切口或三切口手术等,伤口往往长约25至30厘米,手术创伤大,而且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影响较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加之大多数患者年龄偏高、心肺功能状况较差,许多食管癌患者无法承受传统开胸手术。
“食管癌常规手术除创伤大以外,并发症也相对较多,除心肺等并发症之外,与食管癌本身相关的最严重并发症就是吻合口瘘:胸内吻合口瘘对病人造成极大威胁,死亡率可高达30%左右。”市中医医院外三科主任张佑民介绍,食管癌常规手术后的并发症很多,譬如肺部并发症:包括肺炎、肺不张、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以肺部感染较为多见。常见的还有乳糜胸:为术中胸导管损伤所致,多发生于术后2~10天,病人觉胸闷、气急、心慌。其它并发症有血胸、气胸及胸腔感染等。
从2013年起,张佑民团队在市中医医院外三科全面开展全腔镜技术,让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了根本性提升。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是指将胸腔镜及腹腔镜联合应用进行手术治疗的一种微创技术。相较于食管癌传统外科手术带来的对组织创伤大、出血多、心肺功能影响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恢复慢等弊端,全腔镜下行食管癌根治手术使胸、腹部无开放切口,呼吸时胸腹部肌肉运动受影响很小,更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恢复。虽然这项技术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痛苦,但术后仍存在反流及肺部问题等。
“以前的手术,尽管将病灶切除,患者远离了生命危险,但术后胃管、营养管等管道放置在患者鼻腔、喉咙内,使患者非常痛苦,康复后生活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像肺部问题、反流等并发症,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如何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成为包括张佑民在内的不少胸外科医生努力探索并为之努力的目标。
今年2月份,张佑民主任自费外出学习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李氏吻合术,这种技术是应用胸腔镜技术经右侧胸腔游离、切除患癌的食管,同时应用腹腔镜技术经腹腔游离出代替食管的胃,这个胃要经过“管状胃”处理,并保证胃的良好血液供给,切除食管后,经胸腔的后纵隔将胃牵拉到颈部,在颈部高位和正常的食管做端侧吻合,采用嵌入式三层吻合方式,即将单层与分层结合在一起,既分层又有一个套入,可使吻合口两层充分松弛无张力,再加上一个三层吻合提供多层面保护,从而完成切除食管后的消化道重建。
较之其他吻合方法,如果应用良好,李氏吻合法能够减少甚至是杜绝吻合口瘘的发生,有良好抗反流的作用,术后不用插胃管、甚至不用带胸管,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患者术后第二日即可下床活动,达到了快速康复的目。由于胸腔镜有放大作用,术中医生手术视野较清晰,对肿瘤的切除和淋巴结的清扫更为彻底。该技术与常规开胸术相比,组织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节约、预后好。
张佑民率先在全市展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李氏吻合术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据了解,三层吻合方法具有很大难度。食管本来就薄,缝合的时候需要将仅有一张纸厚度的食管黏膜剥离进行缝合,而肌肉层也不过几张纸的厚度,对于医生的技术是很大的挑战,面对同行的请教,张佑民这样回答:“概括起来八个字:细心,耐心,胆量,技术”,张佑民说,医学的发展就是不断探索、革故鼎新的过程,任何新技术只要对患者有益,就值得我们探索、引进和推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秀萍)5月6日,廿四节气“立夏”的第二天,就着雨水洗过的第一缕晨光,参加“2017日照最美楼盘(文明社区)摄影采风”活动的摄影师们首战兴业大连花园。目前,这个小区的景观、绿化、水系...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