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兆霞
本报通讯员解玉升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
在日照市岚山区,就有这样一位老师,因为爱孩子的叽叽喳喳声,她给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每人写了一个专属的故事;因为对教育的痴迷,她又主动选择离开城区学校到偏远山村支教。她叫王静。
学生成了她故事的主人公
去年夏天的毕业季,岚山区实验小学五年级三班的46名学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一本小小的册子,上题《幸福像花儿一样》。前言里说,46个孩子,46张花儿般的笑脸,看到你们羽翼渐丰,由衷地为你们高兴……而翻开正文,里面还有46个故事,每个故事对应一位学生。这本小册子,出自该班班主任王静之手。
“太惊讶了,从来没想到会收到这样一份礼物,没想到一位老师能这样用心地为班级里每一个孩子写一个故事。当我拿着这本书给我的朋友或者同事看的时候,她们都说你的孩子真是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学生家长雷娜说。在这本故事集里,她发现了自己儿子还有连妈妈都没有发现的特点。
怎么会想到给每一个学生写一个故事呢?起因是班级里学生的妈妈给王静发来的一条短信。原来,因为妈妈生了弟弟,这个叫璇的孩子觉得受了冷落,常常发脾气,她的爸妈便求助于王静。正是在这次交流中,王静得知,璇特别希望能被老师写进博文。
于是,就在当天晚上,王静决定满足孩子的这个小小愿望,连夜为她写下了第一个故事——《相遇美好的——璇》:妈妈生了二宝,一个可爱的弟弟,备受冷落的璇接受不了,和爸妈耍脾气,不说话,爸妈只好求助于老师。终于,璇内心的那团小冰块渐渐融化,愉快地接受现实,成为了一位有担当与责任的好姐姐。
“当我把写给璇的故事告诉班里的孩子时,从孩子们满脸的羡慕看得出来,他们也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王静说。
于是,王静继续写下了《精灵古怪的——夏》《追随而来的——铭》《才华横溢的——羽》《个性十足的——泉》……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故事带给学生们的改变。
王静更加用心地捕捉学生的点点滴滴,白天没有时间写,她就晚上放弃休息的时间写。有时候坐在班车上,突然来了灵感,就写在手机的备忘录上,回家再导入电脑。
终于,赶在2017年7月毕业季,王静完成了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叙事,46个孩子,46个故事,近六万字。一位同事感慨道,“当你真正爱你的学生时,你才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才会善于去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
办公桌上的花生米
去年夏天,因为想给山村孩子送去先进教育理念,王静选择了到岚山区偏远山村支教。
离开了城区学校,来到一个条件有限的偏远学校,王静甘苦自知。因为放心不下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她没有住校,而是选择每日往返,每天来回300里路,需要近3个小时的车程。而通往学校的乡村小路由于修路只能绕行,好几次车都陷在坑里,无法前行。
王静从未打过退堂鼓。“有一天下午,办公桌子上多了一把熟花生米,这是学生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激之情。下课了,一位小姑娘拿着叠好的纸花走到我面前,笑眯眯地说,‘老师,送给您,我亲手折的。’”王静在日记里写道。这里虽然条件艰苦,却让她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
她像在城区学校一样,对学生倾注了心血。教孩子背诵大量古诗词,并教学生诗配画。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学期末的时候,她组织两个班的孩子举行了一次“古诗词背诵比赛”。比赛前夕,感冒的她不顾严寒连夜外出去给学生挑选奖品。
岚山区实验小学学生的家长在王静的微信朋友圈留言说:王老师,您走到哪里,那里的孩子都会发光,孩子们有您真幸福。
新闻推荐
发挥财政职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 日照市财政局多举措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侧记
本报记者陈颖日照吹响了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冲锋号!在加快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滨城市的进程中,地方财政作为重要的地方经济调控杠杆,支持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