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树梅 通讯员 卢立平 焦庆安 刘艳
直到现在,她还不敢相信,苦了一辈子到头来还能住上新房子。6月20日,坐在用危房改造款落成的新房内,东港区三庄镇板石村62岁的独居老人张红彩狠劲地拧了一把大腿,然后笑了:“这不是梦!”
有时候,老人也怕,“自己身子骨不好,要是没了国家救济,往后的日子咋过?”有此顾虑的,不光是张红彩,虽然刚刚抛掉贫困帽子,一些农户心里并不踏实:要是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说不定哪天贫困帽子还会找上门!
对此,东港区委区政府在一次大规模会议上向全区人民郑重表态:脱贫攻坚不能只解“一时之困”,对贫困群众就要“扶上马、再送一程”!
于是,2018年底还未等脱贫攻坚完全煞尾,东港区就已经着手做长效脱贫、防止返贫的“后半篇”大文章。
在东港区,容易导致返贫的因素有多种:缺门路无技能、年老体弱干不动、发生病灾等等不一而足,单靠一个方子不能“药到病除”,必须对症下药、综合施治。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东港区锁定“老弱病残难”,政策输血、产业造血、资金补血并用,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彻底挖掉“穷根”。
对缺技户,东港区坚持既扶智又扶志,一方面与职业教育学校和市内外60多家企业建立了政校企合作关系,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精准输能,提升创业本领;一方面依托市内企业、农村特色产业项目,为低收入群体就业提供岗位。三庄镇市定贫困村战家沟村的黄桃种植基地,贫困群众流转土地后,有80多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被优先聘用到此打工,每人一年能挣1.5万元。
不仅如此,东港区还通过实施“互助扶贫千岗计划”,开发专门护理员、农村保洁员、交通护理员、食堂管理员、日间照料中心管理员、农村水电工等扶贫岗位。65岁的田玉秀是一名扶贫助老护理员,她的工作就是定期到服务对象家打扫卫生、做饭、推着老人晒太阳,一个月700多元的额外收入,“有了这笔钱,过日子心里就不慌。”
年老体弱、身体失能、自身发展能力弱的户怎么办?东港的答案就是兜底保障。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扶贫资产收益等渠道储备基金,已经有29名救助对象从中受益。
该区整合各类财政扶贫、扶持资金,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的“莓香河畔”扶贫基地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每年300余万元的承包收益,按照差异化帮扶的原则,优先保障陈疃镇、河山镇、涛雒镇等7个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6783户贫困户坐享扶贫项目“分红”。
贫困户好不容易脱了贫,却害怕因疾病、上学、突发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等因素,把好端端的家又拖回了“解放前”。东港区将已脱贫贫困户纳入动态监测,一旦有“预警”,及时出手,医疗费用分段减免、学生资助全覆盖、危房改造等多管齐下。
有了这张防护网,就是再遇到难处,张红彩也不怕。去年,板石光伏电站一期竣工后,她被安排到这里打工除草,每天50元,一年下来就能挣4000—5000元,“活不累,只要甩开膀子干下去,不愁没好日子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侯庆萍)7月5日上午,日照市商(市)场灭火救援综合实战演练在太阳城市场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兆亮出席活动。...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