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热评
“直声”即心直口快,直抒胸臆,直陈时弊。“直声”的背后是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官场最为稀缺的“文死谏”,是传承千年的优秀士子的家国情怀。
鞠忠武(滕州)
年假期间,细细翻了遍王中、王泰力、王德超等人编著的《王东槐传》。这是一本别具一格的人物传记,由王东槐画传、坊间传闻、王东槐史传、年谱等构成,既有可读性,更有史料价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王氏研究著作。读罢此书,笔者思考更多的是,王东槐这位乡贤留给我们的政治遗产,以及这份政治遗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滕州城里,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已经很少了,最典型的当属祭祀王东槐的王家祠堂了。正是靠着这硕果仅存的清代老建筑,靠着王中、王慎珠、王泰力、王银等一大批“盖村王”的大力宣传,作为“一代帝师”的王东槐才没有被百年时光的尘埃封埋,反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王东槐出身于耕读世家,幼即好学不辍,17岁时父亲撒手人寰,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24岁时中拔贡,被补选为滕县候补教谕。此后多年在外担任塾师,艰难挣钱养家糊口。1837年,36岁的王东槐在西集姜家的资助下赴京城参加乡试,随后参加会试、殿试,一路闯关夺隘,鱼跃龙门,高中进士,被道光皇帝授予翰林院检讨。总结这一时期的王东槐,用当今颇为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王东槐堪称晚晴“励志哥”。此后,王东槐的人生精彩迭起,上疏直言山东治安混乱,严惩不法分子曹七,城破之时慷慨赴死,舍生取义,每一个节点都让时人和后人油然而生敬意。
屈指算来,此时距王东槐以身殉国已经162年了,盘点其政治遗产,余以为莫过于“直声震天下”和“清操厉冰雪”两点了。先说“直声震天下”,这里的“直声”即心直口快,直抒胸臆,直陈时弊。“直声”的背后是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官场最为稀缺的“文死谏”,是传承千年的优秀士子的家国情怀。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王东槐摈弃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乡党陋念,向皇帝直陈家乡山东地方官吏维护治安不力的社会现状。此文即有名的《沥陈山东地方官玩纵盗贼疏》,文中列举当年7个月间发生在茌平、东平、东昌、平原、泗水、曲阜、东阿、滕县、峄县、郯城等县公开抢劫案几十起,“各处盗贼多者四五百人为一股,少者亦七八十人……长矛利锐,出入济、东、泰、兖、曹、沂之间,肆然无复忌惮。”他说到发生在家乡滕县南沙河、官桥、纸坊村、凉水泉等地的抢劫案,慨叹“一县如此,他县可知矣”,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官吏“上下相蒙,习为罢软,致使山东一省半成糜烂”。朝廷当即派员访查属实,即将山东巡抚崇恩等6名大员撤职查办。时移世易,古今有别,但是,王东槐的为官“直”道却历久弥新,值得所有为官者推崇学习。
说到王东槐的操守,莫过于用“清操厉冰雪”形容最为恰当了。王东槐为官后,不论是负责谏言、治安,还是负责守边,都一心为公,大公无私,全力以赴,恪尽职守,直至以身殉职。他负责巡视北城防时,见王府一车夫横行霸道,阻碍交通,他根本不给王府面子,对车夫严惩不贷。当时有“黑社会”曹七一帮人独霸一方,王东槐没有沆瀣一气,而是将这些不法分子一一擒获,“治如律”。在这点上,王东槐堪比“包青天”,因而获得“铁面御史”的美誉。在厦门,王东槐发现民俗不轨,就刻印理学祖师爷朱熹在此做官时候颁布的《谕学者》、《谕诸职事》等文章,颁发给下属的各府州县。他还走村入户,亲自讲解,终于移风易俗。在岳州时,王东槐母亲病逝,朝廷已经准假,可是,面临兵荒马乱的危局,王东槐毅然决然弃家守土,直至赶走四子,溺女于井,与妻双双悬梁自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生自古谁无死,王东槐以大义永垂青史。
新闻推荐
董沂峰在督查部分重点项目建设时要求优化发展环境 推进项目建设
...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