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气温起伏不定,孩子感冒是家长们最担心出现的情况。流涕、咳嗽、高热,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都是:赶紧用药,马上退烧!一顿吃药打针之后,孩子看着是病好了,但是似乎又没完全“好利索”:食欲不好,睡眠不安稳、出虚汗多……一些小问题又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关于感冒,我国的医书中早有记载。中医感冒病名首见《仁斋直指方》,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内经有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市中医院儿科主任韩峰表示很多家长只重视了感冒的“治”,没有重视愈后的“养”,导致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缓不过劲儿来。其实,感冒的愈后调理非常重要。
YMG记者宋晓娜通讯员陈展鹏
【本期主讲专家】
韩峰,烟台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博士。199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参加山东省中医骨干培训班深造,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孩子病好了,却来了新问题
11月初,4岁的悦悦就生病了,感冒高烧不退,连着好几天都烧到了39℃以上。去医院连着输液吃药之后,孩子发烧慢慢退去,感冒逐渐好了。然而,悦悦妈妈却发现,虽然病好了,但是孩子的状态却并不理想:不爱吃饭,老说肚子胀;晚上睡觉也不踏实,还经常出汗,跟以前相比睡觉出汗明显增多;有时候还会有低热、干咳等症状。妈妈带着悦悦到市中医院检查才发现,原来这些是外感热病没有调理好的“后遗症”。烟台市中医院儿科主任韩峰提醒,小儿外感热病后期,一定要注意护理与保养,否则容易带来新症状。
热病后期要调理才能增强体质
“外感热病,是指病邪侵入人体后导致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市中医院儿科主任韩峰表示,小儿外感热病是由各种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脏腑未充,形体娇弱,易感外邪而折损阳气,疾病后期往往因为病邪没有完全解除、人体功能又受到一定损伤,常常见到低热,少许咳嗽,肚子不舒服,胃口不好,大便稀烂或者干结等情况。“医生、家长对小儿高热的处理都较及时果断,但往往忽视了热病后的调治。”韩峰说,在临床上经常发热的小儿,由于抗病能力差,稍有疏忽又可复发,这也正是有的家长感叹孩子体质不好,总爱生病,所以热病后的正确调治,有利于小儿体质的恢复和增强。韩峰介绍说,在小儿外感热病后期,家长们日常要注意以下问题:多休息避免再次感冒,在流行病高发季节,尽量不去人流密集的地方;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出入空调环境需要逐渐适应;饮食方面,尽量清淡,选择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韩峰提醒说,要适当地增强体育锻炼,切记不要让孩子活动量过大,更不要大汗淋漓,这样会阴津伤耗,阳气外泄,削弱孩子的抵抗力。
根据孩子体质,针对性饮食调理
烟台市中医院儿科主任韩峰介绍说,外感热病后期,可以根据孩子的体质和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饮食调理。胃阴损伤型:养胃阴、生津液主要可以见到低热或不发热,嘴唇干,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或者出现舌苔脱落。可以适当吃养胃阴、生津液的食物。例如梨汁、甘蔗汁、藕汁、西瓜汁等。脾胃虚弱型:健脾益胃主要表现是病程较长,容易出现大便稀烂,没有臭味或者有酸味。大便里面可以看到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拉肚子的症状有时轻有时重,有些孩子吃完饭后排便,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时胃口不好。面色不好没有血色,嘴唇颜色淡红,舌质淡,苔薄白。此类孩子可以选用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大枣、莲子、花生、猪肚、鸽肉、鲫鱼等。阴虚盗汗型:滋阴清热主要可以见到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入睡后出汗,醒后出汗停止,形体消瘦,舌红少苔等表现。可以用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番茄、菠菜、鸭肉、鸡蛋等。自汗气虚型:补气健脾主要症状是怕风、容易出汗和疲倦。可用补气健脾的食物,如莲子、龙眼肉、大枣、山药、鸡肉等。
膏方调补改善孩子体质
韩峰特别介绍,小儿也是可以应用膏方进行调补以改善孩子体质的。一般3岁以上的儿童比较适宜膏方的调理,不过最近一些两岁半左右的孩子因为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服用膏方的需求也增加了。膏方的特点是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膏方重在“调理”,而非以“纯补”为主,不同体质的儿童表现有所不同,“调补”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肺虚的小儿,长期咳嗽,或哮喘反复发作,缓解期用膏方调肺,能增强抗过敏能力,修复受损的支气管内膜,从而减轻咳嗽、预防哮喘的发作。对于反复感冒的小孩,平时经常出虚汗,食欲差,形体消瘦,生长缓慢,当病情稳定后用中药膏方调理,可以增加抵抗力,预防反复感冒。脾虚的小儿,脾胃功能弱。小儿形瘦面黄,身材矮小或免疫功能较差,容易发生呕吐、腹泻,或有厌食表现。脾虚的病因在脾,膏方通过养胃健脾运,把胃口打开,这样厌食就不会再有了,消化吸收功能也好了,体质就会逐渐增强。肾虚的小儿,往往表现为遗尿、睡眠时间短,生长发育缓慢。对于生长发育缓慢的小儿,每年身长增高不足4厘米,面色萎黄,肌肤干燥,颜面部没有光泽或有白斑,这同时也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不足有关,通过补肾壮骨、健脾养胃,能把吃下去的水谷营养吸收输送到全身,以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延伸阅读
外感发热这些食品不要吃
专家介绍,外感发热的预防在于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感受时邪疫毒。
调摄方面,首先应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如体温、神、色、肌肤、汗液、气息、脉象等。同时注意体温的护理,如高热时配合温水擦浴等,热深厥深时,注意保温,汗出时及时擦汗并更换干燥衣服等。
由于发热易伤阴,应注意养护阴津,鼓励孩子多饮用糖盐水、果汁、西瓜汁、绿豆汤等。饮食方面宜食用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富于营养,但易于消化的食品。此外应风热期间避免食用以下食物:1、糯米
糯米性味甘温,滋腻黏糯,若作糕饼,更难消化。故外感未清,火毒未消者,食之则外邪难解,火毒益甚。2、鸡肉
感冒发热和感染性发烧者,忌吃鸡肉。正如《医林纂要》所说:“鸡肉肥腻壅滞,有外邪者皆忌食之。”鸡肉性质甘温,食之更有助热生火功,加重发热者病势或引起高热动风,故凡发热者忌食鸡肉。3、鸡蛋
当感冒或感染性高热之时,因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的活力下降,故宝宝外感发热时当忌吃高蛋白高胆固醇的鸡蛋,否则会引起食欲下降,消化不良。4、牛肉
甘温益气之品,其补气作用犹如中药黄芪。感染性发热之人,宜清而忌补,故外感发热之时,忌食牛肉。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访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院长孙琪■本报记者朱雪梅教育部近日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路”教育行动》,该文件作为《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配套文件和国家《推动共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