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中林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佩茱萸、饮菊花酒。正是有了重阳,历代的文人骚客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
吟咏重阳的诗歌中,最为人所推重的当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游子,为了谋取功名远离故乡。在重阳佳节,青灯孤影中遥想家乡,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寥寥四句,虚实相应,情深意长,思乡的浓情在“异”和“少”中凸显,使“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浅白的直叙成了千百年来游子思乡最传神的表达。
重阳,吟秋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最出名的当属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会我虽健,狂风卷朝霞。使我如霜月,孤光挂天涯。”苏轼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悲秋虽然是主调,但是也不乏昂扬明丽的篇章。陶渊明在重阳赏菊时咏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欣喜自得中有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用质朴清新的文字描摹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重阳,还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情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不就借此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不就深情传达了和友人的真挚亲密的感情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不也流露出不老的童真吗?
九九重阳,徜徉在古诗词的世界里,仿佛秋的风姿绰约起来,心情似乎也被照得明亮而有了斑斓的色彩。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孩子小的时候,既要伺候他的吃喝拉撒睡,又要操心他的学业,工作缠身的父母甚至觉得心烦,渴望他快快长大,但孩子长大了,要远远地离开他们,不再粘着他们时,父母却一下子很难适应了。孩子去外地上大学了,刚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