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校长包粽子孙 媚 赵方杰
校长名片
王书友,三里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中小学教师读书实践工程先进读书人物等,撰写的26篇论文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校长》等报刊上发表。青岛电视台和《半岛都市报》分别以《学生喜欢的聊天校长》《为学生带来幸福的校长》为题,对其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精彩言论
1、一事不优,不做二事。
2、与书为友,是世间最美好的相遇。
3、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
步入三里河小学,眼前呈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十景十二园”园园景不同,景景韵相通;“三路一城”独具匠心;“五吧八廊”别有韵致……置身其中,如同进入一个具有大河印记的文化馆。校园里浓郁的文化气息,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为求解学校“3HE”文化,近日,笔者对学校校长王书友进行了采访。
文化自觉
让学校有“文化味儿”
笔者:王校长您好,您到三里河小学任校长短短六年时间,便创建了“3HE”文化品牌。能否谈谈您对构建学校文化的理解?
王书友:我始终认为,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山东省德育一体化课程实施纲要》也把文化育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做为一名校长,我认为应该有文化自觉性,应该站在文化营建的高度去创设环境、梳理理念、构建课程、创建德育品牌、形成管理制度等等。文化首先应该是有特质的,一所学校应该有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识别码。例如,我们三里河小学地处胶州文明的发源地,校园里有古莒国、介国的遗迹,有古胶州八景之一的“介亭春树”,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得天独厚,我们将三里河文化嫁接到学校文化,让学校成为三里河文化最恰如其分的载体,让三里河文化成为我们学校的文化之源。
文化应该是有衍生力的。我们学校是由四所学校合并而成。刚合校时,四所学校的教师没有自觉地融为一体,各自为阵。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凝心聚力,让老师们的心融在一起,情牵在一起。因此,我们制定了“和谐团队自主管理”实施方案,全体教职工分成“幸福团队”“阳光团队”“梦想团队”等多个团队,确立了团队目标,明确了团队精神,实施“团队的事情自己负责、创造的荣耀共同分享”的管理办法。最后,我们聚合四校之力,衍生了“水水相连江浩荡,峰峰相牵山巍峨”的文化格局。
文化也应该是有张力的。我们的张力就表现在一个“和”字上,我们追求和的境界,打造和的氛围,营造和的生活样态,真正让“和”成为学校的一种最高形式的大美。如今,我们立足思河之源的文化根基,依据聚合之力的办学策略,追求成和之美的办学目标,通过文化浸润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形成了 “思河之源、聚合之力、成和之美”的“3HE”教育文化品牌。
文化自觉
让学校有“书香气儿”
笔者:文化自觉既要有显性的文化呈现,也要有隐性的文化基因。王校长,您认为一所具有“文化自觉”的学校应该具有怎样的气质?
王书友:当然应该是一所学校的书香气质。我一直有一个办学标准,那就是,一所学校只要让师生都喜欢上读书,那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教师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上读书,那这位教师就是优秀的教师。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就是功德无量的事。因此,我在学校不遗余力地铺开“日读30分”全员阅读活动,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立体阅读网。
当然,若要师生爱读书,校长先做读书人。教师的改变永远需要校长伴随。因此,我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大量阅读的同时,先带动干部读书,把好书好文推荐给他们,利用干部例会进行交流;再让干部们带动教师读书,在教师中树立典型,从而辐射到其他教师的阅读;由教师影响学生和家长的阅读。如,“5+X成长俱乐部”是我校一个以读书研究为载体的“草根”共同体,由5位教师发起,他们喜欢读书,我总是给他们创造机会,搭建展示平台。在一次次地展示中,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其他老师真正感悟到了“优秀的教师是读出来的,研究出来的”。于是,主动走进图书室沉下心来读书的教师越来越多。随后,学校成立了数学、英语、综合科的学习研究共同体,一股读书研究之风悄然兴起,阅读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我校还以“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文”为课程目标,构建了一个联动式语文课程群。我们采取“6个3”的套餐式推进策略,即:每学期制订学校、教研组、班级三个层面的读书计划,上好主题阅读指导课、好书推荐课、阅读交流课三种课型,落实“一二年级绘本阅读、三四年级群文阅读、五六年级整本书阅读”三种阅读方式,深入开展“一二年级的吟诵或讲故事、三四年级朗诵或吟诵、五六年级的演讲或课本剧表演”展示活动,成立校级、级部、小组三个层次的读书社和文学社,开启“师师共读——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的联动式共读模式,实施读书“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三级评价,有效激励着学生和家长乐此不疲地徜徉书海。全员读书缔造了一所学校的书香气质。
文化自觉
让学校有“特色范儿”
笔者:文化往往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内涵。王校长,您是怎么处理文化立校和特色办学之间关系的?
王书友:一所学校的文化常常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特色追求。我们学校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丰富发展了我们学校的文化。而学校特色只有植根课程,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因为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以“3HE”教育为轴线,遵循“让学生站在学校中央”的理念,围绕“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五大核心素养,系统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建设的“有根有魂、有形有神”。
笔者:学校机器人社团在全国屡屡获奖,原创的舞蹈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春晚的演出,陶艺特色在全国也崭露头角,吟诵节目在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会议上展演……一个个国家级荣誉纷至沓来,您能透露一下其中的奥秘吗?
王书友:其实没有什么奥秘,这是我们追求创建特色课程的必然结果。以陶艺课程为例,三里河是黑陶出土地,这是我校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人文价值巧妙地移植进学校,并做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研究,经过六年多的实践、反思、拓展,陶艺从最初的课外兴趣小组,到全校推广,到编写校本教材,创作歌曲,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小陶器》陶艺特色课程:一至三年级开设彩泥课程,四至六年级开设泥陶课。陶艺课上,学生们运用捏、揉、拍、挤等技法,经过切泥、捏泥到上色等制陶程序,制作出一件件可爱、精致的作品。现在,陶艺教育成为我校最为闪亮的特色品牌。其实,我们的社团课程都是从社团活动发展而来,刚合校时,我们就积极开展“快乐周三”的社团活动,当时仅有巴乌、剪纸等28个社团,随着社团数量和人数的日益增加,社团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将社团活动不断深化,渐渐上升到课程层面,形成了“1+N”艺体校本课程,我们的课程目标就是要达到每个三里河小学的学生至少掌握一门乐器,学会一种运动技巧、精熟三里河陶艺制作流程,从而为每个学生打上三里河文化的印记。
笔者:现在,学校“3HE”文化教育特色越来越鲜明,您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王书友: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说过:“文化自觉是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历程。”文化自觉让我们找到了办学的根基,让学校有了发展的引擎。我会继续遵循“一事不优,不做二事”的工作理念,坚守“文化自觉”这一教育高地,引领教师走向卓越,引领学生走向优秀,引领学校走向和美。
新闻推荐
市供电公司姜文秀创新工作室——获评青岛市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
9月2日,青岛市总工会举办青岛市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经验交流会暨命名授牌仪式,市供电公司姜文秀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青岛市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市供电公司工会主席钟宏世出席了会议并接受赠牌。姜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