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十三五”城市生态文明,需要遵循生态环境演替规律,修复构建小流域生态系统,规划城市生态空间,重构生态安全网络。
“十三五”期间,国家应将小流域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恢复形成符合生态水文过程的城市生态海绵,建立符合景观生态功能提升要求的生态廊道和湿地系统,建立符合生物多样性要求的景观格局。
一是以小流域为控制单元,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小流域具有相对独立、完整和封闭的自然水文生态系统,是生态水文过程发生的地域尺度,以小流域为控制单元,重构符合自然水文过程和生态演替规律的生态系统,符合自然规律。
在城市空间的社会组织过程中,道路将城市空间划分为街区,街区通过邻里关系组合成社区,社区通过行政管理组合成城市规划区。对应于自然流域,城市规划区与小流域的尺度相当,以小流域为最佳地域尺度单元,能有效地引导街区、社区及城市规划区的划定及组织管理与自然生态相和谐。在小流域尺度上进行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过程修复,构筑稳定的城市水循环、碳循环和安全的城市生态环境是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向。
二是规划小流域河道水系与湿地体系,形成绿色生态海绵。在城市中,构建湿地对暴雨径流的管理、面源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小流域内,在集水区的源头规划小型湿地,用以减小洪水灾害和保障水质;在集水区水系与次小流域主水系交汇处设置中型湿地,用以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缓冲、滞蓄峰值流量,修复生境;在次小流域水系与小流域主水系交汇处,设置大型湿地,用以极端状况下的洪水灾害防治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规划后河流(或水系)可从集水区中获得水量补给,形成以雨水湿地为核心,河流为纽带的绿色开放空间,保障河道旱季有清洁的基流,雨洪季有足够的滞流和缓冲空间,形成绿色生态的城市海绵。
三是营造水系生态廊道,稳定小流域景观格局结构。水系生态廊道是以河流为主线,由河道、水体、滩地、堤岸及水陆生物等构成的复合廊道。生态廊道作为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带状景观要素,可以有效抑制周围基质的无序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空间形态秩序。
建立在自然地理格局之上的小流域景观格局,是各种景观要素相互组合形成的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镶嵌结构,是景观功能实现的基础。在小流域尺度上通过生态规划与水系生态廊道系统建设,形成联系自然基质和斑块的组织结构,该组织结构将成为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基础,并进一步稳定小流域景观格局,以此有效遏止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调节城市生态环境。
新闻推荐
画中话近日,山东保监局公布了对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潍坊中心支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对其处以总计112万元的罚款,并撤销时任副总经理鲁文涛的任职资格。此前,山东保监局对潍坊中心支公...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