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甲骨拓片,据说全国仅有三片,除山东博物馆藏这一片外,其余两片在台湾。2003年大辛庄遗址出土的甲骨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很多人都知道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而事实上,2003年,在济南大辛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也发现了甲骨文,大辛庄也成为商代都城之外首次发现甲骨文之地。从安阳殷墟到济南大辛庄
甲骨文的发现堪称传奇。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无意中在买回的中药“龙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画,就将药铺剩下的龙骨全部买回,并考证出这就是商代文字,王懿荣由此也被后人称为“甲骨文之父”。王氏在抵抗八国联军进京中殉国后,其收藏的千余片甲骨被他的好友、也就是写《老残游记》的刘鹗收购并拓印出版了《铁云藏龟》,这是史上第一部甲骨文专著。从1928年中研院史语所正式发掘殷墟起,到1937年,考古人员发掘殷墟15次,出土甲骨近两千五百片。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考古所亦有屡次重大发现。作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为我们全面了解商朝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著名考古专家方辉教授在得知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后十分振奋,他告诉记者,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在世界文字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因此“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意义显然超过了甲骨文本身,它将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关注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而商代都城之外首次发现甲骨文,则发生在距1899年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104年之后的济南大辛庄,这一发现也打破了此前人们此前认为的甲骨文为商代王室专用的说法。2003年3月17日,由方辉教授主持的济南大辛庄遗址考古项目启动,从3月18日开始,工作人员就开始陆续发现一些刻有文字的甲骨碎片,方辉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对这些甲骨上的文字进行了解释:“甲骨上的文字讲述了对‘母\’的祭祀,即要不要对‘母\’进行祭祀,如需要,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祭祀。从内容上看,文字内容应该属于卜辞。它记录的事件发生在商代晚期的早些时候,距今大约有3200年的历史。它的发现证明,在商代,都城以外的贵族也在使用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的发现也让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激动不已,2003年4月8日,李学勤专程赶到济南参加新闻发布会,并且说:“这是自1899年后104年来首次在商代都城之外发现商代甲骨卜辞,是甲骨文发展中的一个界标。”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的“生死传奇”
《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创建于1997年,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进行抢救,并加强保护和利用,提高全世界对文献遗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该项目每两年评审一次,此次除了《甲骨文》以外,中国提交的《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以及中国和葡萄牙共同提交的《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年至1886年)》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此之前,中国申报的包括《南京大屠杀档案》在内的十份文献遗产也曾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此次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单位珍藏的约9.3万片甲骨文为申报主体。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博物馆珍藏的商代甲骨,数量多,学术价值高,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而山东博物馆的馆藏甲骨,背后的故事亦可谓传奇。
这些甲骨中的其中一批,差点被日本侵略者偷偷运走。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山东胶东行政公署派干部去东北地区巩固地方政权,接收敌产。公署干部高兢生带领十几人到大连远东炼油厂执行任务。发现炼油厂内,一名日籍工程师迟迟不肯随日本侨民撤离,接连几天在厂区徘徊,并十分留意厂区里一个四面焊死的大铁箱。箱内何物?无人知晓。这引起大家的怀疑,就用铁凿撬开铁箱。铁箱一开,人们惊叹不已,原来里面装有73个木制小抽屉,11个布制小盒,嵌装有1219片甲骨。由于当时大连由苏军管理,环境特殊,解放区干部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将这箱甲骨运到山东栖霞保存。1951年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撤销时,把所藏甲骨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其中包括这批甲骨。后来省文管会与省博合并,这批甲骨成了省博的珍贵馆藏。
山东博物馆另一批重要馆藏甲骨,则和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有关。1910年,明义士接受加拿大教会授予的牧师职务,来到中国传教。他在河南得知殷墟一带出土甲骨,便大量收购。据传搜集到五万余片,成为收藏甲骨最多的外国人。1933年,明义士到齐鲁大学教书,他从历年藏品中选出一部分,由安阳运抵济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离开齐鲁大学并带走许多珍贵文物。来不及带走的文物装箱封存在齐鲁大学。
这批封存于齐鲁大学的文物此后历经风险。1942年,日军占领齐鲁大学,明义士的朋友们将藏品分别存放,其中一箱甲骨藏在学校金库里,其他埋于校园各处。同时绘制两张方位图,正本转交明义士,另一份由外籍传教士安德鲁保存。1952年,将要离开中国的原齐鲁大学英籍校长林仰山向学校交出这份绘制于1942年、标有明义士甲骨埋藏位置的“藏宝图”副本。按照图中指示,发现文物140箱、29457件,其中甲骨8080片(有文字的3668片)。
甲骨文释字:“一字十万”背后的艰难
郭沫若曾用“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来形容甲骨文的发现,如今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然而,自甲骨文被发现118年来,对甲骨文的释读工作却十分艰难。据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报道,从甲骨文发现至今118年来,一共整理出4000—5000个甲骨文单字,公认已释读的字1500—2000个。在发现初期,甲骨文的释读相对简单。20世纪初,刘鹗在《铁云藏龟》中轻松辨认出50字左右,其中30多个字被证明是正确的;孙诒让写作的《契文举例》,也正确释读了大约150字。有“甲骨四堂”之称的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一共释读了其中的600—700字,几乎贡献了已释字的一半。越到后来,甲骨文的释读就变得越发艰难。
方辉告诉记者,经过仔细拼对,山大在大辛庄遗址发掘的带刻辞的甲骨有四片,上面并没有特别难认的生僻字,已经全部释读,国内也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这些甲骨卜辞进行了解读,“甲骨卜辞作为大辛庄出土的一种重要的特殊文物,我们也一直在对其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和社会意义进行着全面解读。”方辉还表示,从全国的情况看,专业的甲骨文释读工作的确十分艰难,甲骨学也被称为“绝学”,被人视为畏途,并一度出现人才断档的现象,“不过情况已经有所好转,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加入到这门’绝学\’当中”。
2017年7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征集甲骨文释读成果的公告: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而实际上,“一字十万”的征集自2016年10月就已发出,它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起,并组织专家委员会,对所征集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和科学鉴定。
无论结果如何,“一字十万”的重奖征集,都说明了甲骨文释读的无比艰难,对几千年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而言,“每个字都是一个传说”。 (记者钱欢青)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汪鸣)近日,本报读者打来热线电话称,自己多次接到自称是“贵州茅台”原浆酒厂的销售客服人员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声称,一箱6瓶装的贵州茅台原浆酒原价1000多元现在只要198元,而且每人只限购两箱...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