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庆这猴子,官至山东提刑所掌刑千户,这官应该说是买的,说是跑的也行,反正来路不正。不过翻遍《金瓶梅》,西门庆在上班之余,比如中午、晚上,基本都在家里吃饭,或者自己请客,或者被人请,很难一见吃工作餐的身影。
古代工作餐叫“公膳”。东周人吃过,最开始是配给“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文吃的。子文这人肠胃不好,上早朝就饿,精气神不足。楚成王不忍心,每天都为他准备点熟肉干粮(“脯一束,糗一筐”《国语·楚语下》)做零食。《左传》记载,“公膳日双鸡。”说明春秋时期,卿大夫们的工作餐,标准不低,每顿饭都有两只鸡。
《全唐文》载,汉代京城各部委曹郎以上的官员,退朝后能吃份工作餐。工作餐的大厨,平时负责给皇帝弄伙食,这下牛了,能和皇帝同灶吃饭,皇恩浩荡啊。皇帝玩这一手,目的是笼络人心,加强与大臣的交流沟通,好让大家俯首帖耳、安心干活。
唐朝早朝,一般是七八点,这个时间不算早,但没椅子,得跪坐,舒服度低(《新唐书》),退朝时肚子咕咕叫。唐太宗觉得大臣好辛苦,就下诏,叫皇家厨房每天提供一顿工作餐。就餐地点在朝堂的外廊,一大帮老臣,集中进餐,所以叫“廊下食”。餐费标准,根据官员级别高低,各有不同。睿宗朝,规定给宰相专开小灶,吃“堂食”。五品官及员外郎,每顿一共上一百盘菜,三只羊。五品以下的,没这待遇,只能眼巴巴看别人吃,如有剩余,再去吃点残羹剩饭,给嘴巴一个交代。逢年过节,加餐,添些肉食和果品。但总体来说,大锅饭质量够呛,很多有钱高官“鄙而不食”。
明朝的朝会大臣更惨,得午夜起床,睡眼惺忪,走半个京城,凌晨三点前赶到午门,等楼鼓敲响,排队;五点,宫门打开,依次进门,在金水桥整队整装。之后,上殿,向皇帝汇报工作,讨论、处理政务。
明初,朱元璋同学采取一手硬一手软的作法,对贪腐者严峻刑罚,对朝会官员“赐食”,也就是配免费工作餐,用以养廉。就餐地点在奉天门或华盖殿、武英殿。臣子按品级高低就坐,秩序井然,公侯一品官在门里吃,二至四品在门外吃,五品以下在台阶或空地上吃。文官在东头吃,武官在西头吃。餐前要给皇上磕头,以示感激。饭毕,还得拜谢,磕头退下。皇帝始终端坐殿台,俯视群臣认真吃饭,估计很得意吧(《涌幢小品》)。
但这种工作餐规模较大,标准较高,日复一日,操办麻烦,到洪武末年,财政吃紧,礼部打报告请求撤销,朱元璋顺水推舟,下令只在每月初一、十五(朔望日)吃两顿。明英宗朝,光禄卿再打报告,要求彻底取消工作餐,此后在每年元旦、冬至,由皇家宴请,全体官员联欢会餐两次。
西门庆为什么不吃工作餐?答案不难。他不是京官,没资格参加朝会,享受不到工作餐福利。但他肯定吃过不少公宴。顾起元《客座赘语》说,咱大明朝所征赋税,一大半用于杂役和驿站。在驿站开支里,公款招待占一大半,基本是被官员的大嘴巴吃掉了。
新闻推荐
□记者姜宏建通讯员孔进严文达郭勇报道本报济南4月30日讯自5月1日起,我国将下调增值税税率、提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对部分企业实行留抵退税,预计可为山东省企业减轻税...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