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萍参加山东省劳模表彰大会。编者按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本期开始,本报推出“运河工匠”融媒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运河畔的匠人,走进他们的不凡匠心。
本报记者孔令茹通讯员任立志
张秋萍是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股份纺纱厂一名班长,进厂22年,她从一名优秀的细纱挡车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长。能吃苦、爱团结、好钻研,做管理讲方法,张秋萍从2013年到2016年以来每年被评为集团“劳动模范”,并获得2017年全国纺织行业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先进个人,2018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她是工序“万能充”
哪里需要就补位到哪
张秋萍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上班,都精神饱满的面对工作,从细纱到倍捻,每个工序的操作都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从挡车工到班组带头人,她有着自己独到的一套管理方法。担任质检员班长时,她总结出“三勤、三对、三查”班组管理法,目前已经在集团得以广泛推广。
最近几年,传统制造业招工比较困难,生产一线严重缺人,面对这种现状,张秋萍在安排完各组人员生产后,总会主动当起“万能充”,哪个工序缺人,就充实到哪里,班里的姐妹们给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万能充”。
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她穿梭于每个工序、车道之间,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班里的姐妹们有时心疼地说,“班长,你坐下歇几分钟吧”,她每次都摇摇头。“我是班长,工作中就要给大家做表率,想让班里的姐妹们把工作干好,我就要以身作则。”张秋萍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这就是她总结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管理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老话永远不过时。
她是管理“老行家”
创新方法严保质量关
生产过程中,张秋萍严保质量关,创新管理方法建立了组长负责制,由质检员监督检查,各组成员全面参与的QC质量活动小组,特别是对细纱、倍捻两道重点工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
“细纱是后纺的头,倍捻是后纺的尾,可以说,这两道工序承载着纺纱全部的质量指标。”张秋萍说,针对细纱工序,她专门成立了以降低小疵点和改善纱线条干为主题的攻关小组,针对倍捻工序成立以降低长疵点—松紧捻纱为主题的攻关小组,现在两道工序的质量方面有了质的提升。
在张秋萍独到的管理方法背后,她带领出一批讲团结、干实事的班组成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比如,细纱组有哺乳期员工,为不耽误生产,落纱工轮流值车,就这样细纱组未耽误一台上批时间,产品质量指标更是每月名列前茅。而倍捻组在长达7个月缺员的情况下,全体落纱工主动承担起一个车位的挡车任务,并且连续7个月上批台数第一,有力保证了班组产质量指标完成。
新闻推荐
本报岚山讯(通讯员郁麒麟)近日,从岚山区招商部门获悉,山东能源枣矿物产集团与该区搭建了100亿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用于配套临港现代物流园区,招引智慧物流仓储、再生资源静脉产业园、海工装备等一大批优...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