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斌
本报通讯员和树芸
8月19日,在山东省医师协会、山东省医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韩承河教授获评2019年度“山东省优秀医师”。
领头创建现代化综合ICU
韩承河1988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开始负责组建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专业,是省内较早开展此项工作的专家之一。他带领最初的几名医护人员,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使该院ICU无论规模、仪器设施、规范化建设,还是在人才梯队、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都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作为科室的领航者,韩承河多年来不遗余力推动科室内涵建设,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在重症复合创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MODS、MOF/MSOF)等救治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良好的效果,成功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同时也为一些重大、疑难、复杂手术的开展和术后监护提供了坚实保障,使一些精尖复杂手术如器官移植、心脏外科、颅脑和胸部的大手术陆续成功开展。
突发事件救治勇挑重担
2003年“非典”暴发期间,韩承河受卫生部指派参加山东省支援河北抗击非典专家医疗队,和其他6名专家一起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抗击“非典”第一线。在河北省保定市SARS中心,他不顾随时被感染的危险,成功救治了14例重症SARS病人。考虑到当地急救人员对呼吸机、监护仪的不熟悉和急救技术基础和技能比较薄弱的情况,他不顾抢救病人的疲劳,连续熬了几个晚上编写了《SARS病人常用急救技术》《机械通气的原理和临床应用》,义务为当地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由于他出色的急救医术和讲课能力,受到当地医院和卫生局领导的好评,受到了河北省政府领导和山东省政府领导的接见和表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韩承河第一时间就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5月17日,他接到通知,来不及和家人告别,就踏上了去四川灾区的征程。到达四川眉山第二天一大早,韩承河穿上迷彩服,拿上隔离衣、听诊器、口罩、帽子,冒着余震危险,立即投身到艰苦卓绝的工作中。在当地医院ICU,他充分发挥长期积累的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经验和技术,和医护人员一起先后对8例危重病人和几十例骨伤病人进行救治,取得了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救治效果。他每天都详细地巡视病人,亲自对病人进行一些治疗和处理。一些原本由住院医师干的活,包括伤口换药、吸痰、静脉穿刺、推病人去做CT等,他都一丝不苟去完成。他说:“在这里我们既是专家又是实习医生,既是大夫又是护士,就是让我们干清洁工我们也乐意。”
韩承河主动要求进了又累又苦又危险的救护小分队,跟救护车去机场接病员。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都坚持在飞机场等候从重灾区转运来的伤员。
厚德精诚诠释医学之暖
“在ICU,生死逆转有时只是瞬间之事。面对危重病人,我们要敢于担当、精益求精、不惧疑难危重,只要病人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分百努力。”韩承河说。正是凭着精湛的救治技术和“永远向疑难和危重挑战”的ICU精神,韩承河带领医护团队一次次诠释了医学之暖。
2015年5月,正准备专升本考试的泰安学生万双霞,突然被诊断出“重症脊髓炎”。很快,她就出现严重的呼吸肌麻痹,颈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和运动能力,一次次发生呼吸衰竭,被送进ICU,韩承河主任带领团队一次次把她从死亡线抢救回来。两个月过去了,万双霞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普通的农民之家想到了放弃。韩承河从家里拿来一万块钱,交到双霞妈妈的手中,帮助她们度过那段最为黑暗的日子。如今,万双霞虽然颈部以下没有知觉,但双手活动自如、可以自己驾驶轮椅,并且克服困难,完成了大学课程,取得毕业证书。
新闻推荐
东昌府讯为落实《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伦学冬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精神,近日,阳明小学党...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