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东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东营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今日山东 > 正文

情系故土的鲁商 从烟台走向世界的“韩华” 连载之三

来源:烟台日报 2020-12-22 09:53   https://www.yybnet.net/

□傅宁 袁丰雪

最早的韩国华侨多为商人,被称为“鲁商”。与到其它地方的山东人不同,去韩国的“鲁商”多是利用母国物产丰富、故乡开埠很早的优势来进行物资交流和买卖。“鲁商”的诚实守信、公平守义,是他们最好的招牌。移居地的民众喜欢和“鲁商”打交道,被他们的文化特色和敦厚的性格所打动,反过来促进了“鲁商”的事业开拓。

焉晋琦先生在回忆他的父亲——韩华巨富、汉城华侨中学第一任董事长焉英西先生时说,民国初年到京城(今首尔)的时候,焉英西先生从山东老家背了一口袋白菜种子。当时朝鲜京城没有大白菜,只有小白菜,直径一两寸。焉英西先生就告诉当地百姓,这种白菜长大后直径有七八寸。大家都相信,因为他是“鲁商”,讲诚信。虽然大家从没有见过大白菜,也竞相购买。回去一种,果真如焉英西先生所说。焉英西先生靠卖白菜种子赚了一些钱,开了一家小饭店,然后苦心经营,慢慢发达起来。

刘人豪先生在回忆父亲的时候曾说:我父亲一直珍藏着一个本子,蓝色的,打开时像拉风琴一样。韩战以后,应该是李承晚(大韩民国首任总统)政府以后,我父亲拿着这个本子到处找东家。因为“玉成东”改组以后,企业的收益,从面上看是掌柜的,实际上属于东家。但是东家回大陆了,回不来了,我父亲就千方百计地把东家的儿子、侄子找来,要把这些收益给他们。人家说刘老板,兵荒马乱的,这钱你自己拿着就行,不用分。我父亲说,我有三个儿子,如果我不这样做,将来我的三个儿子都会挨骂。发达了,人家会说钱不是正道来的。

刚开始的时候,“鲁商”都抱着临时寄居的心态,奋斗的动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到故乡,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在经济、文化、亲情等不同方面的归属都朝向祖籍地,也努力保持着山东的生活方式:他们与同乡结交,挣的钱优先寄回山东,回山东成家生子。他们在情感上或行动上从未与自己的故乡、与故乡的文化、 与故乡的亲人割裂过。

宁夏大学齐巧玲的硕士论文《鲁籍华侨对近代山东社会的影响(1842-1927)》中记载: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这种思乡情感进而转化为爱国的意识,他们在家乡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参与政治,对近代山东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经济方面,他们建立了一批富于现代化因素的工厂,生产涉及范围很广,既有山东传统优势的行业,纺织业、面粉业,亦有对新兴工业部门如火柴业和染料化工业的尝试。鲁籍华侨成立的工厂大都实现了机器生产,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也偶被采用。

鲁籍华侨的经济活动和给家乡亲人的汇款,促进了侨乡的钱庄汇兑业的繁荣,在其带动和帮助下,山东贸易的对外开放性加强,联系山东与侨居地的行栈商人应运而生,而在山东的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出洋贸易的热潮。

在社会生活方面,鲁籍华侨热心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家乡每遇重大灾祸,都会慷慨解囊,救济灾民。国外的经历使鲁籍华侨深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他们兴办新式学校,充任教员,不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注重思想意识的宣扬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鲁籍华侨所带回的新鲜的物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鲁商的家乡情结恒久不变,只要有途径,就会千方百计和家乡取得联系。国宾馆女主人王修娟女士讲给我们听的话,也证实了齐巧玲的论述。

“我爸爸通过香港得知自己的母亲、还有我的叔叔婶婶都还在。我爸是老大,我还有两个姑姑。我爸爸在韩国赚了钱,通过香港或日本,向大陆寄钱。我去家乡的时候,我叔叔说:‘幸亏你爸爸寄钱,养活了我们全家。’当时家里的人收到钱的时候,银行还给奖励。”“他们现在住的房子,都是用我爸爸给他们的钱盖的,孩子上学都是我爸爸供的。”

“我去中国的时候,在大连找到了我姑姑。她专门坐船到牟平来看我, 我感动极了。那是2011年夏天,是我第一次回中国。在这以前,我天天听我爸我妈讲山东。他们说我叔叔婶婶种大樱桃,全村人都种大樱桃,以前还种过苹果。全村人都是有亲戚关系的。我叔叔家也有孩子,我有堂弟堂妹。”

“鲁商”在侨居地,只要有利益都会想着故乡人。尔湾中文学校创校校长慕美枝回忆儿时的生活时讲到,她的父亲和伯父都是经营营造社的,社里的工人都是回山东招来的。一个原因是当时韩国人不会造那么复杂的房子,另一层原因就是,好处还是想留给自己家乡人。所以,很多老家人被带出来,有的后来又回去了,有的就留在韩国。

“鲁商”不光对家乡亲人慷慨解囊,而且对出门在外的乡亲也是鼎力帮助。上世纪四十年代坐避难船到韩国的山东同乡,开始韩国政府不让登岸,华侨就组织起来把食物送到船上。允许登岸后,都安排在山东同乡会居住,后来都是由山东同乡领到各自家里或店铺里。从“韩华”老人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大批难民到来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饭店或杂货铺里都养着七八个人。

新闻推荐

扎根科研一线,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

□本报记者王亚楠坚守初心,肩负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深深扎根科研一线,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不论是硬科学上的...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情系故土的鲁商 从烟台走向世界的“韩华” 连载之三)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