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武 王吉友 通讯员 梁鹏飞
4月24日,商洛市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规范化管理现场会议在丹凤召开。省、市、县扶贫局和部分相关镇(办)领导、和村互助资金协会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对丹凤县梅庄村进行现场观摩,观摩后又进行了集中培训,学习丹凤互助资金贫困村全覆盖工作经验,推进互助资金规范化。
丹凤县2009年被列为互助资金试点县以来,通过“五个强化”,共发展互助资金协会108个,会员9949户,其中贫困户8250户,占入社农户的82.92%,资金总量3883.8464万元,实现互助资金协会在全县89个贫困村全覆盖。九年来,累计发放借款8334万元,累计收回借款5138万元,累计占用费收入327万元。先后有10个互助资金协会因运作良好得到上级128万元的资金奖励,有66个互助协会实施了金融创新工作。
丹凤县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组建了扶贫互助资金业务指导小组,将互助资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县、镇、村三级通力配合,为互助资金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化宣传动员,增强群众参与。累计召开各类宣传培训会议100余次,印制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册,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互助资金协会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激发贫困群众利用互助资金协会借款平台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体制机制,实现规范管理。丹凤县非常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印发了《丹凤县扶贫互助资金实施细则》、《互助资金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村级互助协会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管理文件,大力推行资金公示制度、风险防范制度、账务催收制度和监督制度、理事会会议制度、资金用途的跟踪制度、催收和库存现金管理制度,严格财务管理,规范运作。明确协会理事会、监事会职责,夯实理事长、会计、出纳、监事长工作责任;严格按照贷还款程序进行贷款、还款,理事会定期召开财务管理会议,确保按期还款进账,还款率达到100%。完善总账、银行日记账、现金日记账三本账,建立了农户入股、借还款分户等台账,所有票据、帐本按年度装订成册,切实做到资金管理科学规范。印章印鉴管理上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管,专人负责”的办法,行政专用公章由理事长保管,财务专用章、印鉴章分别由会计、出纳保管。
强化创新思路,破解工作难题。坚持做到“三统一”和“四探索”,“三统一”即:统一遴选标准。在项目村的选择上,在丹凤县范围内,采取政府推荐,贫困村申报,调查摸底,竞争选点,确定了一批具有一定资源和产业优势、村两套班子能力强、民风淳朴、群众发展愿望强烈的村作为项目村。统一规范资料。为试点村各协会免费办理了社团法人注册登记、组织机构代码、会计验资等手续,制作了协会职责及各类制度牌,购买了账本、票据、会员证等工作用品。统一做账录入。该县扶贫局每半年对各项目村发生的账务进行手工做账和系统数据录入,做好项目的动态管理和业务指导。“四探索”,即:探索金融扶贫创新,全县已有66个协会开展创新模式,共发放贷款2024.5万元。探索互助资金协会对贫困户全覆盖的思路,把本村的除五保户外的贫困户全部吸纳为会员。探索产业合作社与互助资金协会相互融入、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发展思路,采取“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农户”的模式,使互助资金的作用更加明显。探索整合资源统一管理,由县扶贫局统一负责丹凤县互助资金协会的日常管理、监测、上报、创新等工作。
强化退出程序,调动协会活力。从2013年6月开始,对于一些运行严重违规的互助协会启动了退出程序,先后将棣花镇棣花村、商镇商山村、蔡川镇庵底村等10个协会清理退出,共收回本金185万元,重新发展其它互助协会,在丹凤县范围内形成一个协会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运行管理机制。
由于互助资金协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各类脱贫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三联三带三创”现代农业产业脱贫路径,建成“核桃、肉鸡、中药材、食用菌、乡村旅游”五大主导产业、“茶叶、魔芋、葡萄、光伏农业、电子商务”五大特色和新兴业态,“蟒岭山区菌业产业园、流岭山区药业产业园、国道沿线旅游产业园”三大园区已具雏形。截至目前,丹凤县核桃栽植40万亩,肉鸡饲养量达到5000万只,袋料香菇突破3000万袋,双孢菇建棚500个,新种植茶叶1000亩、葡萄2000亩、魔芋10000亩,中药材2万亩,优质天麻、猪苓1万亩,建成峦庄天麻小镇,毛驴、中蜂养殖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丹凤县2.79万贫困人口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收,有效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程娟通讯员叶峻序)丹凤一男子在网络某视频直播平台及微信朋友圈兜售猎捕的红腹锦鸡等野生动物,经网友举报,当地森林公安介入调查后将其刑拘。3月9日,网名为“****福尔摩斯”的微博网友举...
丹凤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