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明家李锋周在车间制作机器配件
罗红柱(左一)带领科研人员做发明实验民间发明人大多只是出于个人爱好,利用业余时间搞发明创造并申请专利,他们手握几项甚至上百项发明专利,但转化被利用的却非常少,据统计仅占所获专利数的5%。
近年来,陕西各地民间发明人获得专利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但是,大多数发明专利并没有给发明人带来良好的收效,一大部分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使用。记者采访时,业内专家认为如何对民间个人的发明成果投资开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保护发明者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也关系到发挥民间发明家的创造积极性问题,有专家建议政府部门能否设立专项基金,进行鼓励支持。
商洛61岁农民申报发明专利430多项
“我从18岁开始进行发明创造,选择了一条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今年61岁的罗红柱是商洛市洛南县城关街道办罗坡村村民,他告诉记者,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一边打工养家糊口,一边坚持研究发明。40多年时间他研发出各种实用技术项目480多项,申报国家专利430多项,成为陕西省非职务申报专利技术成果最多的人,也是全国以农民身份发明专利技术成果最多的人。
回忆起自己的第一项发明,罗红柱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后的山区,农民分到的全是片片田,传统的耕作模式效率低下。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研制一个单家独户能用的犁地、开行、播种机械。有了这个念头,他开始翻阅书籍,买回废铁,再画草图,一个以家为厂的“小车间”开张了。经过两年的试验修改,罗红柱发明的“手扶式自退拉犁”终于完成。
当时,罗红柱并不知道申请发明专利,在一次与人闲聊之中听说研发的农具能申请专利,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赶到了西安,找到陕西省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专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说申请专利需要画机械图纸,这一下难住了从来没有画过图的他。怎么办?罗红柱从西安回到洛南,索性扛着“手扶式自退拉犁”又来到专利局。工作人员被罗红柱的创造精神感动了,他们帮着画了图纸,申报了材料。第二年9月,“手扶式自退拉犁”获国家专利,省专利局给予2000元奖励。首次获得专利和奖金,罗红柱感到非常兴奋。从此,他根据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先后发明了手提式自控点播器、节水灌溉系统、方便摘果器、五谷艺术字画、磁化保健书法宴等各种实用技术项目共计480多项。
一个普通的民间发明家能够取得这么丰硕的成果,应该足够欣慰自豪了,但是,罗红柱对于自己多年的辛勤付出总觉得有几分遗憾。据了解,他申报获得400多项专利,只有20多项研究成果、10多项专利技术转化到国内外生产应用。
为研究发明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民间发明家所发明的专利多为个人“一时兴起”,要坚持走下去,非常艰难,缺乏资金支持、技术指导,更要面对一次次的失败,试验时孤独无助,还有家人的误解,街坊邻居的冷嘲热讽……
今年5月21日,面对记者采访,罗红柱几度哽咽。他说为了搞创新发明,筹集研发经费,他曾多次准备卖血,但都因身体体检不合格而被拒绝。罗红柱的妻子李忠云提起这些年过的日子也哭红了双眼,她回忆起与罗红柱打工三年,省吃俭用攒了十多万元,本想着翻新家里的旧房子,可罗红柱最后却用这些钱研发生产了“学生环保习字本”。
1990年,罗红柱得知每年打核桃、摘柿子时经常有人从树上摔下来,他就想研制个自动打核桃器。当他在一棵核桃树上做试验时不慎从树上掉下来,导致腰部三根肋骨骨折。住院期间他忍受着疼痛,不顾医生劝说趴在病床上继续自己的研究。
2000年,在西安打工期间,罗红柱租了一间小民房利用晚上做实验。当时,研究秸秆抗旱保水剂的化工原料主要是聚丙烯酸钠或聚丙烯酸盐,由于要用无水甲醛加热稀释,向外排放有害气体成了难题。
一天晚上,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条件下,正聚精会神进行实验的罗红柱因中毒晕倒。房东巡夜路过他的房间,发现了才将他及时送往医院,医生说再晚来10分钟人就没救了。为了发明秸秆抗旱保水剂,罗红柱曾10多次中毒,伤及皮肤或内脏,仅被送医抢救就有4次之多。
回忆起这些,罗红柱深有感触地说,通向成功之路充满了艰难坎坷,要想搞科研发明,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资金来源,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很难成功。
民间发明专利仅5%能转化使用
对于民间发明人的研发成果以及生活处境,业内人士形容:喜忧参半,前途渺茫。记者调查得知,即使经过多年努力研发的实用科学技术获得了专利,但要投入使用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导致大多民间发明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
几年前,西安市民吴某为了追求自己的发明梦,辞去工作后在家一门心思搞研究发明,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尽管他的4项发明已申请了国家实用性新型发明专利,但他为此花光了全部积蓄,还欠了四五万元的外债,虽然面对这么多困难,但他仍矢志不渝。此事一经媒体报道,引起各方热议。
无独有偶。家住浙江省乐清市的胡某,名下有300余件专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可伸缩折叠便携衣架、自动贴膜器、远距离手机自拍器、防漏电防渗水安全电源插座板等,但因市场转化率较低,多项发明无用武之地。
当然,在众多的民间发明人中,也不乏成功的事例,除了罗红柱外,宝鸡陈仓区43岁农民李锋周研发的投饵机、农用增氧取暖机、面皮机、米皮机等8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并投资生产,由样机到规模化生产,一步步走入正轨。如今李锋周的专利产品远销国外,成为当地有名的农民发明家。汉中洋县56岁的张新明一直坚持他酷爱的发明事业,至目前已先后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1项,大多投入生产使用。今年1月12日,在央视科教频道《我爱发明》栏目中,他发明的车载锥桶自动收放机受到全国观众瞩目。
记者采访得知,陕西省民间发明人以中老年男性居多,他们凭借坚强的毅力,埋头钻研,最终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但其在获得专利后,或因无力缴纳专利年费,致使专利权丧失;或因没有资金投入生产,没有企业采用,从而导致专利被闲置。
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鹿大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目前有上百万名非职务发明人,每年创造出的发明专利达几十万件,其中不乏含金量高的技术,但由于缺乏国家政策和平台的支持,大多被束之高阁。非职务发明人大约有5%的专利技术能够得到转化,比职务发明人的专利转化率要低很多。
个人发明为何难以转化落地
为什么民间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却很难转让使用或投入批量生产。罗红柱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分析说:第一,民间发明人所研发的大多是生产生活实用型的科研技术创造发明,科技含量比较低,即使投入生产使用,并不能获得高额利润,所以,不被商家和厂家看好,很难进入市场;第二,民间发明人缺乏正规的渠道获得相应信息,得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很容易走弯路,造成资金和时间的浪费,所发明的专利产品有的本身就有局限或缺陷,没有转化使用价值;第三,一些民间发明人不善与人沟通合作,对自己的发明成果价值估计过高,还有不少发明人找不到渠道推广自己的发明专利,从而影响了发明成果的顺利转化。
近年来,陕西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递增,创新意识在民间已蔚然成风。那么,如何将民间发明家的专利产品推向市场呢?业内人士认为,要改变目前现状:第一,要有专门的部门主管民间发明科技工作,从立项到资金应该有一系列政策支持渠道。虽然政府对获得专利者有适当的奖励,但对于专利成果的推广还缺乏相应的支持措施,建议政府设立发明奖励基金,鼓励支持民间发明人的发明创造;第二,民间发明人一定要有与企业公司合作的意识。无论是在前期研发,还是后期规模化生产,都要根据市场需要,研发出含金量高的专利技术,才能更好地与企业合作;第三,民间发明人要正确估量自己的发明成果,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对自己的发明专利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发明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估,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市场接轨;第四,对于民间发明应用,要规范化管理。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名义上专门为民间发明家提供帮助、实现专利转化、搭建民间发明互助合作平台的中介公司,但一部分却是为了骗取钱财,不但使发明人经济受到损失,还打击了发明人的积极性。做到以上几点,民间发明人的专利产品才能走向市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文/图本报记者杨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斌通讯员汪亚鹏)5月15日,商洛市政协副主席王书正带领调研组在洛南县调研工业集中区企业生产情况。调研组一行...
洛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洛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