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刘卫锋
五月的杨川,山青水秀,生机勃发。
杨川村距洛南县三要镇3公里,山高沟深,产业滞后,设施薄弱,贫困面广,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388户136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属一般贫困村,2016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县人社局包扶村。
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接到包扶任务后,人社局勇于担当,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总要求,紧盯群众脱贫、整村脱贫摘帽目标,精心研究,因地制宜,沟通衔接,力抽硬人组成包扶工作队,迅速开展脱贫帮扶。2018年底,杨川村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产业发展走向规模,环境卫生明显改观,群众面貌焕然一新。今年4月县委、县政府召开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宣布杨川村等86个贫困村光荣脱贫,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日益提升。
2016年初,驻村帮扶工作队带着洛南县人社局的期望,风尘仆仆地来到杨川村,把驻地当成自己的家,为了尽快适应环境,转变角色,弄清政策,吃透村情,认真学习脱贫政策,调查走访,掌握实情,倾听群众呼声,与村组干部研究讨论,召开会议,对贫困户确认结果评议公示,最终确定98户贫困户。为了群众真正脱贫致富,人社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就业扶贫、产业发展等“八个一批”帮扶措施,探索破解制约该村的发展难题,结合实际制订了驻村工作队定期走访贫困户制度,定期帮扶空巢老人、看望留守儿童等一系列制度,在帮扶路上撒下了辛勤的汗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
脱贫产业发展是根本,基础设施是关键。驻村工作队和干部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脱贫的第一抓手,与村委会一班人研究谋划,先后争取各类资金380万元,其中争取养兔项目资金60万,连翘苗木10万株,村文化广场建设资金30万元,贫困大学生助学金10万元,宁洛对口帮扶资金30万元,争取国开行投资210万元和其他资金4万元。充分利用这些资金,精打细算为杨川村硬化了通组道路,建设肉兔养殖场,修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路灯;同时采用“三变”模式将土地流转,建设中药材基地300余亩,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把98户贫困户中年龄稍大、且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户,负责中药材基地的除草、施肥等日常管护工作,利用务工增加收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人社局倾力帮扶下,杨川村硬化水泥路15公里,修建文化广场两处1300平米,安装路灯150盏,81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365亩,29户发展养蜂208箱,发展艾叶种植80亩、油菜种植100亩、花椒种植180亩,发展肉兔养殖意愿户34户养殖肉兔200余只,累计有95户346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走上脱贫之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洛南县人社局包扶杨川村以来,始终牢记使命,把“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作为重中之重,从不了解情况到情况熟悉,从不认识群众到成为“亲戚”,从基础设施落后到路通灯亮,从产业缺乏到依靠产业脱贫,从群众不理解到登门感谢……尽管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气,经历了无数坎坷,但感到很欣慰和无比的幸福,因为帮助更多的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让整个村庄焕然一新,让群众过上了更加殷实的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孝竹5月19日,是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自强脱贫助残共享”。5月18日,由市、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
洛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