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会商气象数据,制作本地区天气预报。
YLD1—D型全固态双偏振天气雷达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和气象服务
气象应急保障车
人影高炮作业
工作人员在气象应急保障车里进行气象监测
天气预报员监测分析数据
连日来,北方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处在“火辣辣”中。市民会发现,自己的手机每天都会定时收到高温天气预报,这是市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息。便捷的气象服务,让人们能够方便及时地了解天气变化,但天气预报是怎么发布出来的?7月13日,记者走进市气象局,向工作人员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感受气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风廓线雷达等先进工具监测的数据,专家对气象数据诊断分析,再结合本地区地理气候特点,制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市气象台台长张淑敏告诉记者。
在市气象局气象监测预报大厅,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监测屏幕上显示着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实时天气数据。天气预报员通过对数据的监控分析后,及时发布出天气预报。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气预报最早是靠人们的生活经验推测的,人们“看云识天气”,为此还总结了很多气象谚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天气预报就是将气象探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汇总在一起,结合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结合地形和季节特点、预报员经验等对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随着预报技术不断增强,社会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商洛市实现了全国、全省、市—县天气可视化会商,遇有天气过程出现时随时与上下级业务单位取得联系,会商天气预报,实现气象数据共享,监测时效明显提高。今年商洛市还推行了智能网格预报业务,预报要素更多,精细化水平更高。该业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值预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过去预报流水线中繁重的“手工劳动”交由计算机承担。目前基本完成格点要素、短临预警、灾害天气落区、灾害天气影响预报等功能,实现了多要素、逐小时、5X5公里分辨率的格点预报信息,每个格点都实时显示温度、降水、风向、风速、能见度等共11个气象要素的预报值,精细化程度大大提高。
随着技术手段的应用升级,商洛市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市气象局推出了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加大预报频率,通过电视、网站、微博、微信、APP、广播、报纸、手机短信、12121声讯电话、LED显示屏、400气象服务热线、大喇叭等多种方式,为广大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天气信息,以便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持续多日的高温,看着天气预报的温度,有的市民觉得它比自己的体感温度要低。天气预报员告诉记者:“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由于温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并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人工气象观测中,为了避免太阳的直接辐射,测量温度的温度表和传感器放置在百叶箱中。为什么市民感觉的温度都要比预报的高呢,那是因为太阳的热能被地面吸收后,地面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把热传给空气,这是空气中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直接被大气吸收的部分使空气增热的作用极小,因此会导致地表温度都会高于气温。
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必要时还要进行人工局部影响天气,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目前全市共有作业点27个,其中固定作业点25个,移动作业点2个,作业人影高炮4门,人影火箭架28个(含移动3个),作业人员57名、指挥人员16名。今年上半年共开展增雨雪作业9次,发射火箭弹86枚,高炮弹13发,协调飞机增雨作业5架次,经济效益达866万元。(本报记者 段海洲 陈娜/文 郝萌/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洁通讯员田甜)今年上半年,市招商局围绕中省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截至6月底,全市实现到位资金131.52亿元,圆满完成了招商引资双过半目标任务。以丝博会为契...
商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