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淳厚、朴实,生活上节俭,吃饭也简单,每到中午来一大老碗燃面,再来几瓣蒜,这就是一顿丰盛的午餐。所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调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亲朋好友相聚吃饭,我们也都是先来一碗面,再来几碟小菜,喝几杯酒。花钱不多,实惠,吃得也舒服。如果赴宴,不管是川粤大菜,还是生猛海鲜,吃到最后,我都会问服务员:有面没?满桌子的菜固然好吃,但对我来说,那些菜都只是配角,一碗面才是主角。我不挑食,只要是面就行,什么油泼面、刀削面、西红柿鸡蛋面,都是解馋的好饭。
在我们礼泉,逢年过节开荤打牙祭吃“浇汤面”、“浇汤烙面”自不必说,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摆开筵席,早饭也必定是吃“浇汤面”。几张木桌当院摆好,各路吃客四方坐定,执事的一声令下,端盘的便来回穿梭。一碗碗滚汤浇好的面端上桌。上席老者一声“端碗”,众人胳膊齐伸,一桌无语,满院“吸溜吸溜”之声雀起,场面蔚为壮观。这时,饭桌上的气氛骤然有些紧张了。吃饭的人热火朝天,汗都顾不得擦,这时执客打趣说:慢慢吃,甭着急!小心吸到鼻子里去咧。听见席间传来“嗤嗤”的笑声,笑归笑,筷子还是没停下来。遇到这种吃饭的气氛,不想多吃几碗都不由人咧!
端面的端面,退汤碗的退汤碗,忙活了好一阵,席上一阵风卷残云之后,吃完的人抹着油嘴,打着饱嗝开始退场,还不忘点评几句:今儿这厨子汤调得好,盐也恰到好处,汤有味但不让人觉得咸。好厨子!你今儿吃了几碗?答曰:才十二碗!
能做一手好菜的,不一定是好厨子。但能把汤调得恰到好处的一定是农村人眼中的好厨子。
天天吃面,还不过瘾。过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做一顿老少皆宜的“浇汤面”来改善生活。先炖好一锅排骨汤,把骨头捞出来,汤不够的话,再兑些水,当汤在锅里翻滚时,开始下汤料,胡椒、大料、花椒、桂皮、酱油、辣椒、陈醋,再放些肉臊子进去,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盐的量,所谓“好厨子一把盐”,盐不能出头,但也不能太淡,调到汤味鲜美浓郁最好。最后,把蒜苗或韭菜,芫荽等绿菜切成细丝,把摊好的鸡蛋饼切成小块菱形,撒在汤上边,一是提味,二为好看。调好汤,屋里开始飘荡着诱人的香味,闻见香气的人喉结不由自主上下耸动,赶紧闭上眼,美美深呼吸几口。快!抓紧时间,找个大老碗,竹筐里用三指捏一小撮烙面或者下好的挂面放入碗内,慢慢浇上汤。香死人咧!
一家人都顾不上客气、谦让了。或蹲或站围在锅边“吸溜吸溜”地吃,直吃得额头冒汗,脸蛋通红,肚子胀得圆鼓鼓,才撂下碗,长长“哎嘘”一声,咥美了!
著名评论家闫纲在《礼泉烙面》一文里动情地说:凡是出生在陕西礼泉的人,都有一种“浇汤面”情结,也就是说,不管你走到天南海北,每逢佳节,总会想起“浇汤烙面”来。“浇汤烙面”能使你想起生你的母亲、养你的土地;想起你的童年,想起你家乡的风土人情;想起三姑六婆、三老四少、幼年的伙伴和人生的道路,记忆所及,甜蜜又美好……
一碗面,在外的游子能吃出乡情;父母能吃出儿女的孝顺;丈夫能吃出妻子“高山上盖庙还嫌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的深情厚意。
这一碗面,十碗八碗又怎能吃够呢? (B)(10)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婕)10月12日下午,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扩展他们的创业思维,“秦都区第一期创业沙龙”在建行大厦成功举办。来自传媒、网络、教育、医疗等多个行业的30名创业成功大学生,向有创业梦想...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