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回乡探亲,发现曾给过我们温暖、庇护和乐趣的土窑洞一下子消失了,我心里油然而生留恋之感。
我们村是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老村,除了只有20多户住着破旧的瓦房之外,其他300多户的居住都是按照旧有的地形在胡同的两旁挖土窑洞。在有七八米深的胡同挖的窑庄,院子与外面一样平,进出很方便,人们把这种庄子叫明庄子。有的胡同较浅,窑洞的院子就比外面低,进院子就得下一段坡,进出就有些难度了,人们把这种庄子叫半明半暗庄子。有的人家或是因为没有抢到胡同,或是因为嫌离村远,就干脆在平地上挖个四边各为10米左右、深为6米的地坑,从一个面向大路的方向挖个洞为出口,其他方向都各挖两个窑洞。这样的窑庄比地面低得多,进院子要走又陡又长并阴暗的坡道,自然进出就更加困难,尤其是粪土粮草的进出都相当费力,人们把这种庄子叫地坑庄子。
我家原来住的是一院房庄,除了一座清代咸丰年间建的木板楼之外,其他都是那种属于被称为陕西“十大怪”之一的“半边盖”的破旧平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我们兄弟成人时,平房早已坍塌,只有古楼孤零零地蹲在那里。为了有个遮风挡雨的家,父亲带领我们兄弟在离老宅不远的东台上打了一院半明半暗的窑庄,陆陆续续干了将近两年,才挖成地坑和两口窑洞。那种土方活干起来特别费力,让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过了一年,我们才搬进新窑。新窑严密、宽敞,最突出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冬天,热炕一烧,窗门一闭,暖融融的,进入窑洞,从不知什么是冷冻;夏天,进入窑洞,宛若进入了神仙洞,从不知什么是酷热。
然而,窑洞虽说冬暖夏凉,毕竟带有原始穴居的性质,也是一种贫穷的标志,还有有一个显著缺陷就是潮湿。新窑的潮湿是经常性的,即使多年的老窑洞,一遇连阴雨,窑里放的衣物都湿漉漉的。这种潮湿对人最大的危害是让人得下大关节病和周身疼痛的类风湿病。
人们逐渐富起来之后,有许多人家建起了新房,开始搬离土窑洞。只是这种脱离是很缓慢的,还有不少人家依然栖息在土窑洞里。两年前,政府发动新农村建设,提出“三年告别土窑洞”的口号。我们村在村东辟出一块平地,作为新村的基地。进新村是自愿的,报名那天呼啦一下子就报了一百多户。
如今,经过两年的建设,统一设计、统一户型、统一结构的新村已经建成。新村中间一条南北贯通的中心大道,东西走向的一排排住宅面对面,背对背,前面是16米宽的马路,后面是8米宽的人行道,专供各户粪土柴草出入。在县上各系统的帮助下,完成了硬化路面、水电设施、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特别是中心广场上树木花圃、健身器械、休憩坐椅、路灯标排等的配置,更是锦上添花,使新村平添了繁华城镇的热闹气息。现在,以前住窑洞的人家已经全部搬进了新村,原来的窑庄残破不堪,杂草丛生。政府发出“平庄还田”的号召,调来推土机,推平了所有窑洞,填平了所有胡同,增加了近千亩耕地。
土窑洞的消失了,我虽然留恋曾经居住过几十年的土窑洞,但土窑洞毕竟是个旧事物,就让它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一去不复返吧。(B)(13)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孟丽君)10月15日—17日在西安举行的2016“寻找陕西最美导游”大赛复赛(关中赛区)中,咸阳市两名导游徐榕、蒲颖荣获专业组优秀奖。2016“寻找陕西最美导游”大赛是由陕西省旅游局指导、陕西...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