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厅副厅长王韬在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检查指导
副市长鲁琦在忠诚无公害蔬菜直销店检查指导
执法人员在白天鹅广场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
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进入了法制化轨道。10年来,安康市不断强化普法宣传、增强质量意识,不断强化责任落实、优化执法基础,不断强化执法监管、维护法律尊严,不断强化机制创新、提高执法绩效,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群众餐桌上的安全,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盾。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则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历来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民生问题。
近年来,面对安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新形势、新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小组组长、市农业局领导等任副组长、市政府组成部门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夯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领导。同时设立安康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市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各县区亦成立相应机构,实现了县、区农业综合执法和农产品安全监管全覆盖,并逐步形成市、县区、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通过在全市开展种子、肥料、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生猪屠宰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走上新台阶。三年多来,全市共出动农业综合监管执法人员3681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7612家次,查处问题212起,捣毁窝点12个,取缔无证照企业18家。立案149件,办结148件,涉案金额392.6万元。
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县、镇、村“四级联创”工作。进一步夯实市、县、镇各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方案制定、经费投入、体系建设、协调监督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并提出安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县、镇、村创建五年规划,在全市全面启动“四级联创”活动,督促指导县区开展创建工作,目前已见雏形。
把“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牢,通过政府主导、部门推动、政策引导、市场拉动、企业参与等措施,仅2015年,21家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企业申报茶叶、粮油、蔬菜、食用菌、林果五大类无公害产地23个、无公害农产品48个;新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家、产品3个;有机农产品6家、产品6个。“镇坪黄连”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旬阳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已通过省级专家组现场核查。平利、石泉、宁陕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工作。全市培训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43名、内检员61名、绿色食品监管员4名;推广无公害标识115万枚。对全市证书有效期内的30个生产企业、76个产品进行年检,经检查全部合格;对汉滨、汉阴、紫阳三县区14家企业(合作社)、32个到期无公害农产品开展复查换证工作,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连续性。
按照中省要求和目标任务,每年度及时制定下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相关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各类农产品集中送检。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督抽检工作,强化源头监管,督促指导生产企业建立自检室,规范档案记录,实行基地自检与监督抽检相结合。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工作,为客观分析研判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实施科学有效监管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扎实开展疫病监测和疫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目前石泉、岚皋、紫阳等九县区县级检测站主要仪器设备已采购到位,正在安装调试。
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施全程监控。一是开展试点。首先在“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业生产企业、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择部分标准化程度高、产业基础好、产品竞争力强的单位及产品开展可追溯试点示范,并选择部分管理规范、积极性高的市场进行销售专区试点,引用高科技手段,把“二维码”管理作为质量追溯目标,通过实践,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雏形基本形成;二是制定推进追溯体系建设意见,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目前全市已有38家企业实现追溯,国、省、市级以上126个龙头企业正在准备各项工作,力争2018年前实现追溯。
同时不断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监管氛围。近年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以及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常识》等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良好氛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面对“十三五”的良好开局,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口浪尖上的热点和焦点,面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效提升的紧迫任务,我们要一如既往保持高度警惕,工作思路要坚持不懈,工作方法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要不断完善,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贯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每个环节,坚持不懈出实招、下猛药,全力打造安康特质的放心农产品,不断开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保障安康三百万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全力打造放心农产品
安康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崔用慧
市农业局局长崔用慧在农业园区检查
坚守一方净土 筑梦绿色农业
——全市农业综合执法监管工作纪略
通讯员 朱军 朱华 记者 来庆琳
“绿色”是安康引以为傲的雄厚资本,绿色农业是安康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如何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安康市在“追赶超越、绿色崛起”进程中一项重要课题。
作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农资监管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程监管的第一关,把住了农资质量安全就夯实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动权”。为此,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农业局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安康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成立3年多来,牢固树立“监管促发展、安全惠民生”理念,以“守一方净土”为己任,全力确保农业执法监管取得实效。支队成立以来,辖内未发生一起Ⅲ级以上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连续3年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最大程度保护了农民利益,维护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了安康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章立制实现农业执法监管全覆盖
自2013年6月8日安康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组建成立开展工作,至2014年8月,全市各县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相继成立,在陕西省率先实现市、县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全覆盖,开启了安康市农业依法行政、执法兴农的新局面。
支队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监管促发展、安全惠民生”的理念,严格按照执法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以及种子、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等四大类8项农业综合执法任务,进一步明晰职能职责,按照农业部“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标识标志规范”,配备执法记录仪、执法通等执法取证设备及相关办公设备40台套,率先在市级农业系统实现了视频和电子公文自动化。
同时,支队制定了《重大案件集体讨论与备案制度》、《执法违法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15项执法制度,以及“财务支出一签三审”等12项内部管理制度,并聘请社会人士担任监督员,全力打造一支能吃苦、善战斗的执法队伍。在农业执法监管工作中,他们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区逐县跟踪落实,进一步夯实“政府负总责”责任,统筹监管资源,加强属地管理,强化了行政首长的“一把手工程”。市支队还与各县区执法大队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使市县两级责、权更加明晰,任务更加明确。为加强信息传送,市支队积极与市信息中心联系,在系统内部建立公文平台,使上下公文和信息报送更加高效、安全便捷,受到省农业厅业务部门的高度赞赏。
在完善体制、积极探索农产品安全监管基础上,大力推进机制建设。市农业局连续出台四份文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四级联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一对一”监管等提出明确要求并逐步推进。在完善“产地准出”基础上,他们提出试点,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明制度;对高毒农药实行分类监管、定点经营的“五项制度”;连续3年累计投入20余万元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创新开展农资批发大户约谈制、种子执法协查会商制,全市78家农资批发企业和2756家零售单位(个人)与执法监管部门签订了质量、诚信承诺书,这些举措,都将监管关口前移,净化了农资市场。
执法兴农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主动权”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事关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何进一步推动建立责任清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让广大群众吃的健康、安全?
围绕这一课题,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牢牢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主动权”,通过强化执法检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力度、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加大案件督查督办力度,全力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程安全。
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下发《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方案》、《全市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等,以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和生产销售为重点环节,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为重点领域,以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养)殖场和农业园区为重点单位,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生猪屠宰、水果滥用膨大剂保鲜剂、无公害等专项整治。
经积极争取,依托农业部、省农业厅的项目支持,通过公开招标在2015年底建立起市级“农业执法和农产品安全综合监管中心”,该平台集监管、追溯、查询、举报投诉、舆情监测为一体,上可与国家、省级平台相连,下可和县区、企业自建平台对接,全市县区内置进系统。管理者、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可同时登陆,依据不同权限完成相关信息上传、填报、查询等。
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施全程监控。在“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业生产企业、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择部分标准化程度高、产业基础好、产品竞争力强的单位及产品开展可追溯试点示范,并选择部分管理规范、积极性高的市场进行销售专区试点,把“二维码”管理作质量追溯目标,在全市启动追溯工作,下发了《关于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明制度”的通知》。目前,全市已有38家企业实现追溯,126家企业正在准备各项工作。
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共出动监管执法人员3681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7612家次,查处问题212起,捣毁窝点12个,取缔无证照企业18家。立案149件,办结148件,涉案金额392.6万元。
改革创新在执法监管“主战场”上再探路
在安康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成立的3年多时间里,改革创新一直成为他们在农业执法监督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通过工作中不断的积累提炼,他们不断探索建立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
2015年12月22日,安康市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四级联创”工作推进会。他们抓住执法监管这一“主战场”, 督促指导县区开展创建工作,不断探索独具特色的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同时积极推动监管部门与其他部门、机构间建立协同联动治理机制,倒逼农产品经营企业和门店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共同开展的“影响安康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子评价分析与应用”项目进展顺利,200个点样已采集完毕,进入后期化验分析研判阶段。
全力做好全市“平安农资市场(门店)”创建工作,开展标准化农资经营门店创建活动。在2014年创建35家“平安农资市场(门店)”基础上,2015年又加大工作力度,创建了40家“平安农资市场(门店)”,并将“平安农资市场(门店)”创建和标准化农资经营门店创建活动有效结合,在平利召开标准化农资经营门店创建现场推进会,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验收标准》。目前,40个“平安农资市场(门店)”22个标准化农资经营门店已表彰和授牌。
组织全市农业执法交叉检查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共检查10县区38个乡镇的260个农资经营门店,查处各类问题128个,简易程序处罚101件,一般程序8件,现场签发整改意见128份,查获各类假劣农资3216公斤。
出台“农资四大备案制度”,对种子、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备案登记制,强化对农药等农资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监督管理。依照案件属地管理原则,凡列入农业部“黑名单”的企业,实现辖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943家企业“一对一”监管,通过敦促县大队对企业全程跟踪监管,多频次检查,保障全市农业投入品安全。
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他们赢得了各方肯定和好评。该支队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3年获市农业局目标责任制考评一等奖,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获2014年度全省农药管理文明行业示范点和2015年全省农资打假、饲料专项治理活动先进单位。
“绿色”不仅是安康发展的底色,更是未来安康现代农业引领发展的方向。在执法监管的“主战场”上,全市农业执法战线正以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砥砺奋进的干劲,全力做好依法行政保障,为安康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四级联创”工作现场会在旬阳召开
检查中查收的“假冒伪劣农资”
新闻推荐
活护理师30人,医院后勤经理5人,月薪3000-6000元;年龄在50岁以内,身体健康;主要工作负责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家政服务,陪同检查及居家老人护理等,公司
招聘生活护理师30人,医院后勤经理5人,月薪3000-6000元;年龄在50岁以内,身体健康;主要工作负责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家政服务,陪同检查及居家老人护理等,公司提供住宿,免费专业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养老护理员...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