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资料图片)记者 翟小雪 摄
2016年11月26日,初雪过后的西安,市区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样子。但在古城西北边的一片空地内,银装素裹的模样却比市区多保留了好几天。如今在这片看似清冷的土地上,很难想象2000多年前,关于整个国家走向的每条政令都从这里发出,关于整个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密码大多从这里萌芽。这里是汉长安城遗址,一个正在慢慢苏醒的家国记忆。
魄力——为埋藏民族印记的地方大胆留白
史书记载汉长安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但汉长安城真正建成是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建上林苑,公元前129年穿漕渠,公元前120年开昆明池,公元前104年修建章宫,公元前101年建明光宫和桂宫,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仅城墙周长就达25公里。从萧何始建到桂宫竣工,历时100年后,汉长安城真正成为了一个强大王朝的地理和精神坐标。那时它的规模远超同时期的罗马城、拜占庭城和巴格达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这座满载着西汉王朝强盛辉煌的都城后来被多个朝代所沿用,西汉之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共10个王朝在此建都,实际使用近8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由于汉族、汉人、汉语、汉字等概念均诞生于此,这里又被称为汉文化的原点、汉民族的精神家园。
隋代以后,汉长安城被弃用。随着历史的更迭,后来这里就连地表建筑也化为乌有了。然而幸运的是,这座寓意“长治久安”的都城却由于多种历史因素的巧合,后世竟没有一个王朝在此城址上进行叠压建设,这座辉煌都城的遗址就这样被长久地保存了下来。
据考古人员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文物部门经过多次勘探试掘,证明汉长安城地下保存完整,甚至还有不少秦代文物,远远超过预期。在今后的岁月里,这里的地下随时可能爆出更令人震惊的发现。
顶着冬日的寒风站在未央宫前殿遗址,闭上眼,仿佛风中还能听到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在这里接受群臣朝拜山呼万岁的声音;还能听到汉武帝讨伐匈奴的政令;或许也能听到驼铃在从这里通往西域的路上发出阵阵缥缈之声……2000多年前,因为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这里就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了。
越来越多从西域而来的商人和文人开始通过丝绸之路来这里探索一个遥远又神秘的东方古国的文化印记。但民族文化的印记是什么呢?当历史的疑问再次隔世出现在我们眼前时,现代的西安该如何作答?
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同年8月,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这就是现代的西安给出的答案,不惜代价的保护、在城市发展的重要地块上大胆留白,这是西安对汉长安城遗址的敬重,也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
抉择——大遗址的保护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汉长安城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如果我们国家要确定最重要的十处遗址的话,它一定在其中。”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曾这样评价他眼中的汉长安城遗址。
“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这是班固在《西都赋》中对当时汉长安城繁华程度所做的描述。如今,走在汉长安城遗址特区里,满目空旷的冬景却让人无法将这种景致对立统一。
据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工作人员介绍,管委会所在处因为偏远,平日里他们连快递也收不到,如果有人来访,他们还要出去带路。从一个遗址、村庄交错在一起的空间,5年间变成了搬迁8平方公里,75平方公里总体控制区,36平方公里核心区的“保护特区”。这其实也从某一个侧面展示了西安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决心——它的核心不是经济发展,而是对大遗址的保护。
2011年9月和2013年4月,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多次召开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工作会议。从会议纪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特区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把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结合,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新模式,走出一条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路子”;“争取建成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会议还明确了,要坚持考古先行的原则,保护项目建设要统一规划,分项实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开放一个。根据考古勘探情况,在发现文物遗存的区域实施征地保护,居民搬迁;在探明不存在文物遗存的区域,原则上不征用土地,不向外搬迁居民,在不对汉长安城遗址整体环境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就地规划建设具有汉代文化特色的优美商住社区,用于遗址区内居民的安置和生产生活。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遗址区内的私搭乱建情况,严格控制遗址区内流动人口增加,要充分利用国家生态移民等有利政策,加快遗址区内居民搬迁,积极引导和帮助区内居民发展相关旅游产业等。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遗址区内不能搞开发建设,甚至连市政基础设施都不能建,遗址区内外群众生活、产业发展、城市形象的差距越来越大。据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席正赢介绍,未搬迁前遗址区内群众人均年收入约为1万元左右,仅为遗址区外平均水平的1/3。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北移,遗址区周边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周边城中村改造致使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遗址区,近5年累计流入人口已近20万。为了争取更多收益,越来越多的遗址区群众开始抢建乱盖,环境卫生也是日益恶化。依此态势,遗址区将可能变成西安最大的“城中村”。
未央宫申遗项目开始之后,特区同步启动了9个村1.5万人的搬迁和安置工作,目前41栋安置楼已全部封顶。但面对剩余50多个村约10万人的生产生活如何保障,遗址区基础设施如何完善等问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的难度很大。
“为了保护遗址,我们只是限制老百姓不要干什么,那老百姓能干什么?我们告诉老百姓不要去挖鱼池,挖鱼塘会破坏地下文物遗存,同时我们也在研究能比挖鱼池对遗址破坏更小的产业。有人曾建议我们在汉长安城遗址里发展观光农业。后来又发现,如果在遗址上随意种树,植物根系的发展也会对遗址产生破坏。”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毛新亮说。
大遗址的保护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每一个大遗址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独特的,没有一个特别成功的典范能供大家复制。每个大遗址都在探索不同的路径来达到保护的目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也在探索。
创新——探索一条属于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新路
探索就要创新。当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沉睡”了千年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被正式标注在《世界遗产名录》上,而为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毅然搬迁的1.5万西安市民得到了最大的回报,所有正在努力探索这座大遗址保护的人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毛新亮说:“申遗成功后曾有专家建议我们在保护展示方式上创新,更多地引入高科技,来解决最小干预和文化展示的问题,比如使用时下大家都熟悉的二维码、3D或者VR去做。在遗址区立上标牌,标上二维码,看上去是一无所有,但扫描二维码后,手机、电脑上展现出来的就是立体的历史画面;晚上,在未央宫前殿用激光等不影响遗址的方式,来复制当年的盛况。”
前年遗址区里开满了大片的虞美人,今年一望无际的蒲公英又不知惹得多少人不停按动快门。“过去两千多年这里都在进行农作物生产,也没有对文物造成破坏,说明还是可以利用的。”全国政协委员安家瑶的观点与特区人不谋而合。观光农业会不会也是特区未来的另一种选择呢?
要尊重祖先的遗产,要考虑到当前的生活状况,更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问心无愧地做好保护工作,同时尽最大的努力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民生。在特区建设中把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和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将来可否将改善大遗址内群众生活与国家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十三五”***计划相衔接等。这些耳目一新的建议都给特区带来了不错的思路。未来或许这里还会建起丝绸之路博物馆,因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这里。做大做强遗址区的汉文化,让它成为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聚集区,这些都是特区正在思考的方向。
5年来,西安市创新践行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理念,将一个一度淹没在市井生活里的遗址成功标注进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一座恢宏气势的古老帝都正慢慢显露出属于它的皇城气派,西安期待汉长安城遗址这张烫金的“文化名片”更好地发挥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城中村”变成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时的汉长安城遗址上当时还有50多个村庄十几万人和众多小企业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那时很多人都知道脚下踩的是古代的皇城,但怎么保护谁也不知道。
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想到,7年后,这里由一个个“城中村”变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如此大的转变感受最深的除了原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还有这些年一直为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奔走呼吁的政协委员。
早在2007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提交了《关于设立西安、洛阳“国家遗址保护特区”的提案》。首次提出以“特区”概念推动大遗址保护的思路,由此正式拉开了汉长安城特区从诞生到发展的序幕。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汉长安城遗址的现状仍记在单霁翔委员心中,当时得知记者来自西安时,单霁翔还主动问起了汉长安城遗址的现状。得知西安市专门为此成立了“保护特区”后,他表示汉长安城是一个大规模的遗址,文化遗产保护要让文化遗产有尊严,要融入社会的发展,也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让当地民众、以及外地游客都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这样大家才能拥护文化遗产保护。
单霁翔委员所说的这种感受,在汉长安城遗址内的天禄阁遗址当文保员的王稳正感触最深,以前他家就生活在遗址里的城中村里,后来为了申遗,他和很多乡亲舍小家为大家,申遗项目的启动以及申遗成功后,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吸引了成群的白鹭在这儿觅食、栖息、“安家落户”,这些王稳正都看在眼里,他见证了这块土地这5年的变化也见证了生活在这里的人生存环境的改观。
随着安置工程的推进,王稳正明年应该就能回迁了,此前他也多次去安置小区看过,房型、小区环境、配套设施老汉感觉都不错,现在他最盼望的就是早日回迁,早日享受大遗址保护给搬迁群众带来的发展红利。
生态环境的改变不仅吸引来了白鹭,还吸引来了很多汉服爱好者。汉服爱好者赵晁艺曾不止一次来这里拍汉服照,每次来他都会带好几套汉服,在他看来穿着汉服走在这里,连骨子里都透着自信。在赵晁艺的影响下,他身边很多汉服爱好者会隔三差五地相约穿上汉服来遗址区里转转,一来向大众展示了汉服的美,二来也帮助大家从文化内涵上理解汉长安城遗址的价值和意义。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方案》,2020年底将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同时特区整体保护和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遗址区成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
我们似乎已经能看到,不远的将来这座2000多年前皇城遗址,将成为西安新的城市“绿肺”和文化休闲重地,以另一种面貌迎接来自全世界游客的仰望。
汉长安城遗址的数字5年
随着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先期项目未央宫遗址项目区的日益完善,汉长安城遗址靓丽的身姿已浮出水面。五年来西安市坚持一手抓历史遗址保护,一手抓群众生活改善,创造了西安大遗址保护的成功模式。
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要决策,并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列入事关西安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
2013年春节,未央宫申遗区的搬迁全部完成。2013年10月28日,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正式向社会开放。
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未央宫遗址保护初见成效,已建成6.1平方公里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高度评价。通过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周边1.5万名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提升。
春末夏初时只要你站在未央宫前殿遗址上,极目空旷壮阔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阡陌交通已恢复为汉代原状,路之外是满目皆绿的盎然之意。
为了保护大遗址,遗址区的村民迁出去了,企业也迁走了,空出来的地方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把这里改造成了连片的绿地。目前未央宫遗址区内已经栽植各类树木5万余株,播撒草籽260万平方米,已经完成的绿化面积近600万平方米,不算郊县人口,全市人均绿地因此增长了1平方米。
今年西安市还为这里谋划了顶层设计。面向全国聘请刘庆柱、陈同滨、张锦秋等知名专家20位,组建了特区专家咨询团队,并成功举办了特区专家聘任仪式暨大遗址保护利用高峰论坛,收集关于特区长远发展的建议意见5类31条。
同时按照申遗规划要求,编制完成未央宫遗址区绿化美化提升方案,完成了未央宫遗址区5处游客服务设施建设;启动实施直城门大街、南宫门等文物保护展示项目;严格遗址区管理,拆除违法建设近6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丰产路(东段)改造提升工程;投入80余万元,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遗址区形象稳步提升。
此外截至10月底,41栋安置楼基本完工,小学、幼儿园主体工程正在加快推进;5条配套市政道路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即将开工建设,水电气暖等配套工程也都要有序推进。
本版文/首席记者张佳 实习生李真琦 图/记者 翟小雪
新闻推荐
新年将到,对于备受缺牙困扰的中老年人而言,不仅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年货兴味索然,甚至就连与亲朋好友聚会时,面对满桌的美食也只能感叹一番。为了帮助更多牙缺失者重新找回一口健康好牙,近期,陕西...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