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舞“火龙”记者张松 通讯员王渭征 摄
小姑娘看表演真开心
记者张松 通讯员王渭征 摄
本报讯 (记者张松 通讯员王渭征) 从种地务工到文化演出,安康市汉滨区大同镇鲁家村的四百多户村民巧打“文化旅游牌”,让传统的“火龙”表演成了一张响亮的名片。
近日,地处陕南安康汉滨区大同镇鲁家村异常热闹,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舞起了“火龙”,二十多名身强力壮的男子,踩着鼓点节奏,铆足了劲施展着,村里的男女老少们,围在一起喜迎新年,大红灯笼、飞舞的火龙,让整个鲁家村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说起舞“火龙”,在鲁家村里已经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村里几乎人人都能舞“火龙”。1989年出生的鲁小龙更是与此有着不解之缘。他笑着告诉记者,那年村里玩“火龙”的时侯,他家就把这个“火龙”接过去,然后就许了一个愿,结果那一年他就出生了。
据了解,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大量青年外出务工,“火龙”表演变得无人问津,制作“火龙”的手艺也接近失传。2000年左右,鲁家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逐步有了起色,一些在外务工的青年人也相继返乡,有创业的,也有在村企业务工的。舞“火龙”再次受到重视。
2014年,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起集住宿、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火龙小镇”,景区虽然还没有完全开门迎客,但已经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在景区,村民既是景区的职工,又是表演“火龙”的演员。
村党支部书记鲁宗奇说:“表演团队白天参与流水席服务,为游客做导游服务,晚上有两个小时的‘火龙\’表演。”
“在外边打工、毕竟不是长久的,我们参加这个‘火龙\’队以后,也给我们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出门打工也是赚钱,在这里也是赚钱,在门前方便,把家庭也照顾了。”村民鲁涛说。
近几年,鲁家村的“火龙”表演十分红火,先后多次登上国家以及省级文化艺术展演的舞台。鲁家村的“火龙”,已经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商业演出不断。2016年年初,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的演出收入就接近二十万元。今年,鲁家村里的“火龙小镇”生态园景区也将开门迎客,舞“火龙”也成为景区每天必不可少的演出项目。村民不但在家门口能够赚到钱,更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高宇)记者昨日获悉,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省教育厅决定举办2017年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分赛点于3月10日(星期五)12:00前将材料报送省教育厅。本次大赛设农林牧渔、资...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