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初到北京的人,最想去的几个地方中大抵少不了森严的故宫,也就是紫禁城。无论在外国人还是中国人自己眼里,紫禁城就是中国的不二象征。本书正是从这一视角切入,开门见山地指出,今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这座金碧辉煌、“雄壮威严的中国皇帝之皇城——紫禁城,是由蒙古人始建,并经满族人之手才得以保存至今的。”
本书描绘了14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海陆亚洲联动的宏伟画卷,特别是作为明清两朝450年的权力中枢,紫禁城承载的不仅只有皇朝的权力荣光,也有谢幕时的黯然落寞。在本书联手执笔的三位日本学士院奖获得者看来,紫禁城里的所有喜悦与悲哀,均是构成今日中国概念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与国内读者熟读的明清视角历史观有所不同,本书既从明清角度看世界,同时又以平等视角阐释了满洲、蒙古、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域历史的发展变迁。由于剥离了先入为主的主观思维,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便最为鼎盛时期,明清两朝也并非所向披靡,如面对倭寇时就吃过不少败仗。还比如,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曾率军穿越戈壁沙漠的中国皇帝也仅有永乐帝、康熙帝二人而已”,但曾开创了“永乐盛世”的朱棣第五次亲征蒙古无果而终,最终病死他途。康熙取得的胜利也几乎快到绝望的边缘,怎么说都有些侥幸的成分。
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结束蒙元统治,从而开创了长达276年的“农耕帝国”时代。虽然整个明朝不断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如“1550年8月,俺答的这次入侵使明朝损失的人畜数量高达200余万”,但“蒙古人通常称呼明朝皇帝为‘蛮子的汗\’”。作为一个相对纯粹的汉族国家,明朝更在乎的是内部祥和。即便像永乐帝那样五次亲征,目的只在于给不断袭扰中原的蒙古游牧势力以严厉惩罚。另一方面,同是永乐时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不过并未像欧洲海洋时代那样,以消灭土著,占领土地为目的,反倒更加看重“以德服人”。
尽管海上作战能力强大,但明朝却施行海禁之策长达200年之久,目的只在于“消灭反叛势力、打击海盗及走私”。在明清两代的朝贡国家中,几乎没有因为帝国强掳而被迫的国家。1759年,清帝国疆域达到极限。与明朝大同小异,尽管清朝军事实力强大,但边境用兵多是不堪骚扰。作为坐拥水丰土肥的明清两朝,粮食产量相对稳定,自然引来缺乏稳定粮食供应的周边游牧民族的垂涎。
朝贡国家虽然在名义上臣服于明清帝国,但往往会收获不少实惠。正因如此,1793年,当带着大量工业革命成果的英国使团抵达北京时,以“十全老人”自居的乾隆颇为不屑,反倒执着于马戛尔尼必须行跪拜大礼。在一生完成了十万余首诗作的乾隆看来,中国地大物博,只要英国使臣肯低头,照过去恩赐便万事大吉。按照李约瑟的说法,15世纪后,欧洲科学发展便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其经济发展也是有目共睹,但乾隆朝对此一无所知,更低估了英国人的实力。
明清对于周边游牧民族无论是远征还是怀柔,均会造成同样的结果,那便是传统文化的输出,同时与其它文化出现交融。16世纪中叶,“俺答汗每次入侵明朝都会掳掠大量的汉人,并将他们迁往蒙古高原各地集体从事农耕,为蒙古人生产谷物”。这些汉人聚集而居,最终形成了今天内蒙古城市雏形。
另一方面,无论是蒙元入主北京,还是李自成和满人,他们并未全盘推翻前朝制度,反倒“照搬前朝的官僚体系并大量录用前朝的旧官僚”。“摄政王多尔衮抵达北京后,很快便下令要求全体臣民为死于非命的崇祯帝服丧三日,紧接着他又命令负责看守明十三陵,也就是明朝历代皇帝陵寝的官员和守墓人不得停止供奉和祭祀活动”。这些当然可看成是收买汉人民心的妙策,但起到了文化交融延续之效。
有趣的是,有的即便在过去看来是外来的文化,后来反倒被中国人特别是汉人死死坚守。清兵入关后,要求男性开始蓄长辫,许多人因为反对而终致人头落地。“五四”后,在剪辫风潮下,许多人又死守蓄发传统,其中就包括有过海外经历、精通西洋科学的北大教授辜鸿铭。这从侧面也折射中国文化包容吸收能力之强大。
我们常说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事实上,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诸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这层意义上讲,明清两朝不仅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还在数百年历史中融合了满、蒙、新、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等多元文化,客观上实现了历史中国概念的蝶变。
在这方面,雍正帝与“反民”曾静的一番舌战倒不失见地。1728年,湖南儒生曾静遣徒弟张熙投书给陕西总督岳钟琪劝其谋反,结果反被岳钟琪设计捕获并逮送北京。本以为等待自己的只有人头落地,然而,雍正却并未刀斧手侍候,反以雄辩说服之。“雍正指出,所谓的支那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此外汉族也并非一个单一民族,而是融合了诸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如今清朝凭实力将满族人、蒙古人、汉人凝聚在一起,其理念已远远超越了汉族封闭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因此,汉人也应该认清现实,进而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
雍正皇帝所言,其实也是本书不遗余力阐述的精髓。经过明清两代450年的励精图治,“农耕帝国”终与“游牧帝国”实现有机融合,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由此诞生。
新闻推荐
2017年“宝冶杯”首届陕西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西安建大举行
7月初,2017年“宝冶杯”首届陕西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行。来自陕西省18所高校的19支队伍参加角逐。本届结构设计竞赛赛题为“渡槽支承系统的设计与制作”,是在我国水资源短缺...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