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瑾实习生赵子童
在朋友圈有很多食品安全谣言,像“棉花肉松”“塑料大米”等,认真推敲就知道不符合基本常识,但为什么仍有人相信且传播甚广呢?7月11日,在陕西省食药监管局举办的“借你一双慧眼——科学辨别食品安全谣言”沙龙上,食安专家、企业代表和媒体代表共聚一堂,对于食品安全谣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食品安全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了谣言四起现象。”省食药监管局蔡玉龙表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占45%,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谣言的重灾区。
“专业媒体应当发挥作用,让科普跑在谣言前面。”省食品安全评估技术委员会专家唐欣表示,谣言的大规模传播也说明了食安科普还不到位,要加强科普力量,提升消费者辨识水平。同时他表示,食药监管部门在获得谣言信息时,一定要反应迅速,检测部门要谨慎对待数据评判,减少大众的误解。参会媒体代表也纷纷表示应当充分调动各媒体平台力量,进行全媒体科普传播和辟谣工作,努力发挥专业媒体的作用。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陕西省食药监管局针对“塑料粉丝”“姜黄素染色小米”等食品谣言进行了辟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信息公开是对消费者最好的保护,是对违法者最大的震慑,是对社会舆论最主动的引导。”省食药监管局食药监督检验研究院专家朱小红介绍,对于抽检信息现在已经做到了“周周抽检、周周公开”,及时公开合格和不合格食品信息,并对抽检部分检验项目予以解释说明。
2017年上半年,省食药监管局发布了300余条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和科普知识以及辟谣信息。利用“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发放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画册上万份(册),接受咨询千余例。此外,省食药监管局还邀请消费者和媒体记者走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零距离感受食品安全质量管控和监管工作,增强大家的感性认识,提升大家的消费信心。
朱小红介绍,今后,省食药监管局还将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继续对有关食品谣言保持高压治理态势,凝聚各方力量,创造良好食安舆论环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黎)7月17日,记者从省消防总队了解到,由于近期天气炎热,火灾隐患增多,陕西消防发布夏季消防安全提示,提醒公众和社会单位对消防安全要高度重视,落实防范措施,提高自防自救水平。单位、居民家...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