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朱江明老人向记者展示最新制作的舞龙道具。本报记者 朱媛媛 摄
本报记者 朱媛媛 见习记者 刘泽荣30多年来他醉心于龙舞道具制作,先后制作草龙、手把龙、板凳龙、挝杆龙、彩龙200多条。最具代表性的草龙,2013年6月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龙舞大赛获演出及道具工艺银奖。他的“龙江草龙制作技艺”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就是今年67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朱江明。
“龙舞之乡”汉台区龙江镇地处汉江和褒河交汇处,当地的龙江文化站是个融文化、体育、科普培训、民俗展览、文物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朱江明便是在这里进行他的制龙工作。10月24日,记者来到文化站,此时的他正在制作2017年陕西省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参赛的龙,放眼望去,工作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龙舞道具,个个做工精美鲜活。觉察到有人到来,他抬头冲我们朴实一笑,又重新专注于手中的活。
龙江文化站站长闫克元告诉记者:“朱江明祖上三代都是手艺人,他自幼便随爷爷和父亲学习龙舞道具制作技艺。七十年代退伍返乡后在家务农,农闲时间利用传统手工艺扎制龙头、彩船。文化站成立后,我就邀请他来,一起保护与传承祖宗留下来的龙舞文化。他每天一头扎进工作间制作道具,投入其中,常常忙到忘记吃饭。”
由于他热爱钻研,喜欢创新,现在的龙舞道具已发展到彩龙、草龙、板凳龙、挝杆龙、手把龙5大类26个品种,近期还研制出了手龙,单手就能玩耍。制作材料上也进行了改良创新,最早竹条制作的道具过于脆弱且容易损坏。在无数次尝试后,决定用泡沫替代。朱江明一边给道具刷胶水一边解释:“泡沫轻盈、结实耐摔、环保、造价低,只要调整道具比例,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表演。”未改良前板凳龙重达几十斤,改良后头尾加一起才四两重。十几节的龙头以前30多斤,改良后不超过3斤。“道具的改良极大地方便了各类表演,对龙舞的传承发扬很重要。”闫克元说道。除了制作道具,朱江明最重要的任务还有带徒弟,目前,他收的徒弟有20多人,其中12人完全可以独立制作。
日常,他用简单的工具,半个月时间就能做出一条龙。这双老艺人的手长着粗厚的茧子,手掌中布满新旧交替的伤口。谈起来和“龙”结缘的一生,他说:“这件事我做了大半辈子,能让大家喜欢,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的魅力,我就会继续做下去。”
新闻推荐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17年全省公租房分配暨三季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点评会上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国家今年下达陕西省的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截至...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