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田怡心
“穿着公主漂亮长裙的我,其实只想回到森林里做采蘑菇的小姑娘……”4月21日,十二届省政协第二期委员学习培训班结课当天,央视记者、来自陕西省青年联合会的柴璐委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成长须从真实生活中汲取力量
毕业之初,只有500元工资收入的柴璐,连在北京租住地下室的月租都不够,但柴璐觉得,那是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候。
“对于年轻人,当他没有一种很坚定的认知和选择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乱感和恐惧感。每天接触的东西太多了,他不知道该抓哪个,不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是有用的。”柴璐认为,部分媒体过度聚焦明星、成功人士、亿万富翁,大肆地追捧财富、贩卖焦虑,但这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真相。
在柴璐看来,生活的真相需要走到街头巷尾去感知,坐到大爷大妈身边看看跳广场舞的人,多去接触菜市场摆摊的摊贩、修鞋的师傅、种地的农民、工厂的工人、给孩子喂奶的母亲、和家人吵架的孩子等等,所有这些来自真实生活场景的人和事,才是一个人汲取力量成长的地方。
先认识自己,她说,当一个人还没有那么充分了解外部世界的时候,首先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知道自己想去哪,设计一条路径,这个路径未必一定会到达你的目的地,但当你有目标路径的时候,你在路上一定会有收获,这个收获甚至还会好于你原来设计的那个目标点。
“年轻人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这个位置点必然是很低的,不要有很大的期待。但对于选择,你不能盲目。比如说我在选择的时候,我不会用薪水的高低、离家的远近、工作的难易舒适程度来决定,也不会用是不是有可以帮助我的人来决定。”柴璐说。
回归初心做一名调查记者
放下经历、年龄、观众的关注度,40岁的时候,柴璐做了人生的一个新抉择,申请转岗做一名调查记者。
从央视主播回归记者,在周围人的不理解中,柴璐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柴璐说,主播的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她不想循环、一直做自己熟练的事情。“但我也是贪婪的、懒惰的,我也会挣扎,我舍不得放弃。”
“穿着公主漂亮长裙的我,其实只想回到森林里做采蘑菇的小姑娘。可能会遇到野兽、可能会采到毒蘑菇、可能会被扎破、会流血。但我的内心就是想做调查记者。”事实上,入行之初,柴璐做过8年的编导和记者。如今面对领导的劝阻,柴璐回应如果不能去做调查记者,那只好辞职。
不久前,在上海采访一些历史建筑,柴璐说自己非常兴奋,像鸟儿回归森林的感觉。
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柴璐重拾起了阅读的习惯。只有传统媒体每篇文章都能精雕细琢、深度思考、有理有据、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杂志虽然慢,但我一直关心的事件,他会最后给我一个全面的封口的答案。”柴璐希望自己获取这样的能力,她认为自己还算不上一个调查记者,仅仅只是刚刚进入这个群体。
委员和记者都需要每天学习
当记者问到作为新委员,这次政协培训学到了什么?柴璐拿出笔记本,和记者分享每位老师带给她的那些履职新感悟和收获,足足谈了20多分钟。学习、调研、提案、会议是柴璐的履职关键词。
“其实电视人更适合做政协委员,因为他也对很多事情好奇。”柴璐说,政协委员的履职和记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政协委员需要不断学习,记者也是需要每天学习,节目呈现相当于履职提案,你的采访就是你的调研,所以你的会议发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就相当于你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
谈职业和谈履职,柴璐始终怀揣着极大的社会责任感,这在新闻人身上并不少见。和两会时初见柴璐不同,如今聊起家乡陕西,柴璐已然完全进入了陕西“节奏”,和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何蓉记者李勇军凌云龙)省住建厅发文通报了陕西省2018年一季度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关情况。截至今年3月底,2017年下达的陕西省第二批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已开工32783户,开工率99.31%,已竣工31195户,...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