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陕西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安康市 商洛市 榆林市
地方网 > 陕西 > 今日陕西 > 正文

一日三餐与喝汤 □许圣义许昌浩

来源:西安晚报 2019-05-19 04:54   https://www.yybnet.net/

一日三餐制

在我国的日常饮食习俗中,大部分地区流行早、中、晚三餐制。这种规律的饮食习惯,古称“三食”,俗称一日三餐制。

在原始狩猎、采集的族群生活中,由于食物的多寡难以预料,人们的饮食全无规律可言,有时一天吃多顿到极其饱,有时则一整天或者数天不进食。南美洲的毗拉哈印第安人第一次进城时,对西方人吃东西的习惯,尤其是一日三餐制,感到十分惊讶,“只有文明社会才定时进食。”刚出生的婴儿饮食不定时,饿了就哭着要吃奶,吃完就睡,一日多餐,其进食规律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规律性地进食,就是“从混沌到有序”的一种文明进化的过程。

那么,我国一日三餐制究竟始于何时?

据有关资料记载:“商代人为两餐制,一餐是在上午进之,约当今7-9点间,称为‘大食’;一餐在下午,约当今15-17点间,称为‘小食’,两餐就食时间约定俗成,又被纳为时辰专名。”关于餐制的正式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典籍《论语》——“食,不时不食”,这说明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人们的饮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律。至秦时,普通百姓的饮食习惯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称“朝食”或“饔餐”,时间在上午;第二顿饭叫“黼食”,大约在申时,即午后三至五时。当时人们的认识和解释,叫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其意思是说,只要是一日用过两餐,便意味着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汉唐时期是中国三餐制习俗的确立和巩固时期。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楚霸王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下令:“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当刘邦得知项羽的做法后,亦将“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刘邦率领的大军,气势倍增,攻取了天险,最终打败了项羽。

汉代初年,一日两餐与一日三餐并行。汉代宗室子弟、王公贵族为每日三餐,而皇帝的饮食则为每日四餐。这种因人而异的饮食习惯,正是中国传统封建等级观念的体现。汉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古称“三食”,既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研究表明,唐末五代时期,敦煌地区人们已出现在两餐之间加小食的习惯(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方回《古今考》卷一八谓:“近世东南省斗学粮养士……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至今,在豫西南一带偏僻山村,仍将午饭称作“点心”;与河南相邻的陕西商洛一带也习惯把吃午饭叫“吃点心”。由此可见,一日三餐在汉唐时代已经成为大众化的餐制了。

我国中原地区一直沿用一日三餐的食俗,但城市与农村在餐制上还是有些不同。城镇居民根据工作生活的需要,一日三餐,相当有规律。他们大多是早餐比较简单,午餐和晚餐的饭菜品种丰富一些。农村人则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即农事的忙闲来安排饭食。民间有俗语曰:“忙三餐,闲两餐。闲吃湿,忙吃干。”此俗语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的日常饮食习惯,即农忙季节一日三餐,饭食以米饭、馍、捞面条等干硬、耐饥食物为主。农闲时一日两餐,以米汤、红薯、汤面条等稀软饭食为主。有些地区虽然是一日三餐制,但是早晚饭简单,午饭相对丰盛,除主食以外,还配以炒菜,主副食搭配,民间称这种饮食习惯为“早晚喝,晌午吃。”

过去,一日三餐中,多稀饭或者少吃一餐,那都是当时人们生活比较贫穷的表现。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日三餐早已不成问题。人们注重的不再是吃饱饭的问题,而是要吃得营养吃得科学。

一日三餐制有悠久的历史,且为多数人认可,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如今,晚上需要加班工作的人、年老体弱孕妇婴幼儿或病人有时需要增补夜餐甚至一日多餐。而对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人群来说,好吃好喝却成了负担,减肥成为时尚,一些人群开始流行一日两餐,就是只吃早餐和午餐,而省略晚餐。

晚饭为什么叫“喝汤”

在豫西、豫南和豫北,人们把吃晚饭称为“喝汤”。朋友邻居若傍晚前后相见,常以“喝汤了没”互致问候。据说称吃晚饭为“喝汤”源于一段民间传说。明朝的唐王朱柽花天酒地、荒淫无度,为了满足王室的挥霍,朱柽强令老百姓将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节余一顿饭的口粮全部上交王府。当时有位老石匠,整天在王府里凿石修桥,每天两顿饭只能吃到两个窝头。一天傍晚,回到家里,饥饿难忍,便大着胆子煮了点野菜汤,准备充饥。不料被发现,老石匠知道一旦承认吃晚饭就可能大难临头,于是急中生智地喊道,“我没有做饭,只是煮了点菜汤,准备喝汤呢。”朱柽命人揭锅一看,果然是一锅能照见人影的野菜汤,便说:“念你凿石修桥的手艺高超,且只做了一点汤,不是饭,所以免你一死!”老石匠得以幸免。别人见老石匠喝汤不在禁例,也都纷纷仿效。傍晚在街上,人们见面时都不敢说吃饭,只问:“喝汤了没有?”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还有人说,由于山西洪洞迁民至河南南召,为躲避官府的沉重税收,人们谎称晚上不吃饭,只喝汤,结果侥幸地被免除了一年的税捐。

晚饭称为“喝汤”的原因,尽管民间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河南历史上兵灾、旱灾、蝗灾和水灾等缘故,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晚饭后不干重活了,为了节约粮食,人们便粮菜一锅地煮成稀汤,用来充饥,或者以菜代粮、以茶代汤。如今,在这个吃喝不愁的时代,许多地方依然习惯将吃晚饭称为“喝汤”,但此“汤”非彼“汤”啦!

新闻推荐

陕西省开展军转安置政策宣讲 进军营活动

本报讯(记者张红中)“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转业不可怕,只要能力素质过硬,在地方同样能站稳脚跟、干出事业。”5月15日,联...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一日三餐与喝汤 □许圣义许昌浩)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