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玛丽和人们创作的关于她的漫画
隔离成为重要的防疫手段(资料图片)
牛顿
防疫执行消毒队,出自《哈尔滨傅家甸防疫摄影》(上海商务印书馆1911年出版)寒疫情经验的专家索柏。索柏注意到了厨师玛丽……
“伤寒玛丽”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隔离故事。这位爱尔兰厨娘和许多爱尔兰人一样在15岁时移居到美国寻找幸福生活,她在纽约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玛丽·梅隆一直“健健康康”地生活。伤寒杆菌在1880年被发现,在1906年以前,根据统计,仅美国每年就有25000人死于该病,玛丽曾得过伤寒病,但随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然而,接下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怪事。玛丽到哪家给人做饭,哪家就有人被查出得了伤寒病,在10年间她换了8个东家,被她传染而得病的人达到50多人,也有记载称有200多人。起初索柏接到华伦的“投诉”时,曾想得到玛丽的血液、粪便样本,然而非常棘手,索柏“尽量使用外交语言,但玛丽很快就作出了反应。她抓起一把大树杈子,朝我直戳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又长又窄的大厅,从铁门里逃了出去。”因为,在她那个年代,“健康带菌者”还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概念。她自己身体棒棒的,说她把伤寒传染给了别人,简直就是对她的侮辱。最后,当地的卫生官员带着一辆救护车和5名警察找上门,在壁橱里找到了她。在检测中,人们发现玛丽的胆囊中充满了活性伤寒杆菌。
当时政府提供两个方案,切除胆囊或是不再做厨师,玛丽选择了不再做厨师。1910年2月,当地卫生部门与玛丽达成和解,解除对她的隔离,政府向她提供了一份洗衣服的职业。这一段公案就此了结。1915年,玛丽已经被解除隔离5年,大家差不多都把她忘了。这时,纽约一家妇产医院暴发了伤寒病,25人被感染,2人死亡。卫生部门很快在这家医院的厨房里找到了玛丽,她已经改名为“布朗夫人”。玛丽随后被判监禁,被强制隔离在一个孤岛上长达20多年,直到她在65岁时得中风死去。玛丽·梅隆的经历引发了文学家的充分想象,也有很多小说家为她鸣不平,瑞士一位小说家菲德斯皮尔就根据伤寒玛丽的故事写成了一部小说《伤寒玛丽民谣》。玛丽的故事不乏人们演绎的成分,但玛丽的真实命运便是以被无奈隔离而结束。
>>>为何隔离
简便、快捷、高效
“尽管隔离在伦敦大鼠疫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真正让隔离成为医学手段的,进化成现代医学隔离的是另一场灾难”(《被医学隔离改变的世界》)。
是的,那便是存在了千年之久的麻风病。对于麻风病隔离很多人都不陌生,因为麻风村、麻风岛曾长期在全球存在。麻风病的隔离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罗马,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麻风病都刺激着人类产生“隔离”观念。中国亦是如此,与明清时期隔离为主的麻风病院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麻风村进行了长期而有效的关注,并有专门的医疗队伍进行长期治疗。如今的麻风病不再让人闻之色变,对于传染和隔离也已经趋于现代化。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隋唐史、医疗社会史学者于赓哲在《古代的防疫经验和社会力量》(摘自《新京报》)中提到,对于防治传染病来说,隔离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首先,隔离是最为快捷、高效,同时也相对廉价的一种防疫措施。第二,现在人类还没有厉害到可以治疗所有传染病的地步。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只用人工手段制伏过一种病毒,就是天花,而且对于天花主要采取的是疫苗。一言以蔽之,人类对于大多数病毒,还只能抗,不能消灭。因此我们现在一说到病毒,都是说‘抗病毒’,而不是‘治病毒’,但细菌可以消灭。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在不能彻底消灭病毒的情况下,隔离是最有效的手段——当然,还有现代免疫学和疫苗”。本版文/半岛记者张文艳综合整理
中国古代防疫首推隔离孔子探弟子也得隔层窗
隔离,在中国自古有之。
早在先秦时代,就可以看到针对麻风病人的隔离措施。当疫情出现时,首先采取“离间”的方式,即今天所说的“隔离法”。隔离分两种,一种是收容式隔离,在寺庙及空旷之所等专门开设“疠人坊”,收治传染病患者。另一种是强制性隔离,官方或地方在疫情区封锁各进出道路,并派兵丁镇守。
秦国已有隔离
孔子也得执行
在古代,“疠”,又称“疠疡”“大风”等,实际就是现代的麻风病。《黄帝内经》中记载:“疠者,有荣气热,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部张艺馨称,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至今世界上仍有传播,主要表现为麻木性皮损、神经粗大,患者会局部麻木失去感觉,严重者会出现眉毛脱落、手脚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那么在秦国,得了麻风病的人怎么办呢?对于“麻风病”患者的死亡方法,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也有记载,一般是选择“沉水”或者“生埋”。“疠迁所”不言而喻,就是用来专门隔离麻风病患者的地方。客观上为阻止麻风病的传播和流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对于传染病采取隔离措施的先河。
在《论语》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隔离故事,孔子的弟子冉耕患麻风病,孔子前去看望他,从窗子外握着他的手,与他讲话。儒家是最讲究礼节的,为什么一定要隔着窗子说话呢?因为在那个年代,对于麻风病人采取的措施就是直接隔离,将冉耕隔离在屋内。即便是师生关系,也不能直接相见。
据《汉书·平帝纪》记载,汉代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即政府给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救治服务的同时,专门腾出空房子来安置患者。这种做法是中国设立传染病医院和实行医学隔离之始,历代沿袭。明清时,当北京出现疫情时,也多采取此法。
李开周先生在《孔子探病也隔窗——历史上疫情隔离那些事儿》一文中,提到了古人隔离的方法。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疫情出现后,长安城内医疗慈善机构甚多,官办有“养疾坊”、民办有“病坊”,寺院办有“悲田坊”或是“福田院”,这些都是专门医治或隔离病人的场所。到南宋时期,官方陆续在各地建立有“安济坊”,疫情发生,视病情轻重,做隔离防染,而且医者还需要做病情记录。明清时期,麻风病肆虐,在南方多地,陆续建立麻风病院,收容麻风病人,还可在“隔离区”内,结婚生子,自由生活。
顺治皇帝最忙碌
隔离别人和自己
在《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隔离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说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湖北随州与河南邓州闹瘟疫,许多人重度感染,为了避免再传染父母和儿女,躲进房间,房门紧闭,只在窗户上开一个洞,让亲属给他们传递饭菜和便桶。亲属传饭送菜之时,也不敢跟患者接触,用一根长竹竿挑起饭篮和水壶,站得远远的,隔窗递进去。
清朝京城天花肆虐,据悉顺治就可能死于天花,早在康熙幼年时期,就为了躲避天花,被保姆带着隔离,后来他患过天花,才继承皇位。李开周先生说,顺治帝和康熙帝都下过严令:“凡民间出痘者,移之四十里外,防传染也。”(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在顺治驾崩之前的头一年,后宫嫔妃有感染天花的,顺治不可能把自己的嫔妃也隔离到城外四十里,于是他隔离自己,移驾到行宫居住,让太监宫女给他送饭送炭。送饭期间,他又担心被太监宫女传染上,“惜薪司环公署五十丈,居人凡面光者,无论男女大小,俱逐出。”(谈迁《北游录》)。
清朝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
乾隆为了躲避天花,经常移驾承德避暑山庄。在承德,乾隆还发布一道圣旨:“如本身未能确知出痘之王公台吉等,俱不可来此,若欲瞻仰朕颜,于朕出哨之时,行围之所,亦得瞻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出过天花,千万不要来承德见驾(因为天花出过就有终生免疫的抗体),如果想瞻仰朕的容颜,可以在朕出去打猎的时候远观。可见他是多么害怕被传染。
不过,当时的隔离都是强制性的,就连皇帝也只是躲避,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李开周先生说,纵观古代史,宋朝在这方面的措施值得借鉴,“从北宋后期开始,各个州府都设有‘居养院’和‘贫济坊’,这是官办的慈善机构,平常用来救助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和弃儿,瘟疫暴发时,则被用来隔离感染者”。
新闻推荐
记者|江帆编辑|全国煤矿复工情况良好,但下游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煤炭价格承压下行。据中国煤炭资源网最新一期的CCI动力煤价...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