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高瑞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同时抢救两位患者,在五六个小时后的凌晨再次成功抢救了一名重症患者,庆幸自己能为他们扳回一局。”这是白海生难忘的抢救经历。他感慨道,如果不是亲眼看见重症患者病情在瞬间急转直下,他都难以想象新冠病毒在人体内是怎样的肆无忌惮。
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由普通病房临时改造的9楼发热4病区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陕西医疗队队员、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医生白海生,几乎每天晚上都独立值守着8个病房。与白天三个医生搭班开展查房、下医嘱、开展治疗不同,夜班医生的首要任务是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可即便是有着20多年临床经验、熟悉掌握氧疗技术并能独立应对突发状况的白海生,面对独自守夜的重任,也会心有余悸。
2月21日17时,按例20时才上班的白海生突然接到科室的急救电话:“4床、7床病情危急,请提前支援!”白海生火速联系后勤保障部门协调车辆,一路上司机驱车狂奔,从接电话到进医院用了不到10分钟。他以最快速度按规做好防护,19道程序仅用了15分钟便整装奔进病房。
7床是84岁的老年患者,血压已直逼底部。4床患者氧饱和度测不出,无自主呼吸,多脏器功能衰竭,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患者都遭受着最严峻的死亡威胁!”白海生明白,此时他必须冷静、果断。在全面、迅速了解状况后,医护协作展开了有序的抢救。20分钟后,4床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稳定,抢救成功!25分钟后,7床患者各项指标也恢复正常。
这个值守的夜晚注定不会太平。22日零点刚过,一名危重患者病情急转直下,血氧饱和度仅有15%,急需气管插管抢救。由于患者体型肥胖,插管难度大,白海生迅速判断找准最佳位置。检查喉镜、给予辅助药物、置入喉镜、暴露声门,插管一气呵成,整个过程用时约2分钟。终于,患者氧饱和度回升、转危为安。
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气管插管被视为极高危的操作;医生需要近距离直接面对患者呼吸道和暴露的声门,感染风险非常高,白海生却丝毫没有恐惧与退缩。“对一个医生来说,救人是首要任务。”白海生说,“我相信医学、相信战友、相信三级防护,更相信全国援助湖北数万名医护人员的专业、决心,我们竭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新闻推荐
起床、洗漱、吃饭,穿上防护服进“舱”……作为陕西支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员,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严晓华在武汉方舱医...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