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玮施雨岑
因为疫情,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暂时闭馆,线下文化体验按下暂停键。
闭馆不闭网、资源汇“云端”。在这个特殊时期,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纷纷开启“云端”模式,推出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各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大大丰富了疫情防控“宅生活”,也为下一步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启示新思路新方向。
以读攻“毒”助力战“疫”
阅读使人愉悦,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湖北省图书馆针对疫情特别推出“方舱数字文化之窗”,整合海量数字资源进行文化服务,为人们送去精神食粮,以读攻“毒”,助力战“疫”。
让大家足不出户便可纵览中外图书、古今典籍,国家图书馆通过官方网站、国家数字图书馆APP等渠道,为读者提供中文、外文资源库以及馆藏特色资源库服务,涵盖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古籍、音视频等多种类型数字资源。
保护城市记忆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和使命。为传递抗疫正能量,留存战“疫”记忆,郑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纷纷启动抗疫文献资料征集,收藏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并将进行妥善保存和开发利用。
“云展览”给文物“活化”带来新启示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博物馆春节期间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涉及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科学标本等多个门类的藏品和展品,春节期间博物馆网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
《全景故宫》《全景兵马俑》《实境苏州博物馆》等一批数字全景展厅项目让观众宅在家中就能“漫游”文化遗产地,感悟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国家博物馆在线营造“云看展”“云直播”等云游览模式,“金牌讲解员”在抖音直播,观众大呼“过瘾”。
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近距离欣赏到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敦煌研究院等推出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以其新颖、快捷的呈现方式得到好评——“太神奇了,仿佛能触摸到那醇厚的色彩、流动的线条和生动的意趣”,更有专家认为其“对文物保护利用的‘活化’发展带来全新启示”。
提质增效补齐数字化建设“欠账”
坚持“闭馆不闭网、服务不打烊”,全国各地文化馆开展云上服务,打响“群文战‘疫’”。
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推出“云上群星奖”“云上广场舞”“云上乡村春晚”等
品牌活动,打造网上“视听空间”;湖南省群艺馆利用公共文旅云推出“艺抗疫情云游湖南”专题板块,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天津、河南、陕西、贵州等地文化馆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抗击疫情群文作品。
专家表示,以往一些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更注重线下,在这次疫情中,补齐数字化建设存在的“欠账”成为共识。接下来,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形式,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加大线上数字文化资源开放,着力提升公众参与度、运营推广能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质增效。通过大数据分析,摸清群众文化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干货”。
新闻推荐
科技创新引领着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2020年,作为科教大省的陕西,科技工作怎样干?陕西省委科技工委、陕西...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