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陕西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安康市 商洛市 榆林市
地方网 > 陕西 > 今日陕西 > 正文

硬核智囊团引航酵素城 渭南酵素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助力中国酵素城发展纪实

来源:渭南日报 2020-11-12 18:24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马栋蕊 通讯员 王丹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渭南经开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把招才引智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唱响新时代,弘扬主旋律,谋定而动,笃行致远,做坚定执着的追梦人和奋斗者。

近年来,渭南经开区立足在陕西省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和现状,依托全市人力资源、农业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与周边开发区错位发展,经过充分论证,形成“抓产业、抓项目、抓服务、抓配套”的思路,制定“两园一城”建设目标,科学编制食品产业园发展规划、食品(生物发酵)产业规划。聚集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实现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食品加工产业园和商贸物流园两大特色园区,倾力发展中国酵素城。

中国酵素城开园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都归功于渭南经开区在中国酵素城项目建设中注重人才建设,按照“搭平台、定标准、引人才、优服务”的思路,建立了专家工作站,让中国酵素城有了“最强大脑”。

为增强中国酵素城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酵科技进步和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渭南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积极搭建酵素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平台,发挥高端人才的科技引领作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签订合作协议。2018年7月,“渭南酵素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批准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现有26人,其中院士团队3人;配套安排专家人才23人,包括博士5人,硕士6人;正高职称4人,副高2人;管理人员4人,科研人员19人。

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后,深度参与中国酵素城发展,为科学制定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与指导;围绕酵素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协作攻关;引进技术成果,在建站单位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建站单位培养高端专业人才;开展共同确定的其他合作项目,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高效运行 实现“加速度”

中国酵素城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以来,院士团队共进站两次,为建站主体提供咨询和指导4次,创新团队在站工作时间15天,为酵素产业把脉支招。

一年来,按照院士专家工作站财务单独核算机制,投入工作站运行保障经费40万元,工作站科研保障经费260万元。

一年来,院士专家工作站对现有四种产品不同产地原料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的分析比较、酵素发酵菌种的筛选两个课题进行了研究,有效解决了酵素功效宣传、生产菌种选用问题。同时,院士专家工作站组织对农用酵素的发酵产物及应用研究、微生物环境适应机制两个项目进行了联合攻关,解决农用酵素发酵产物再利用和酵素发酵菌种发酵条件问题。

截至目前,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取得专利3项,正在申请专利7项。其中“一种富含水果花青素的苹果酵素饮品及其制备方法和装置”“一种简易高效酵素生产方法及设备”,已应用在陕西鑫盛吉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酵素产品研发中。“多菌株协同发酵生产苹果酵素工艺”在陕西天酵集团成功转化。

院士专家工作站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两项,分别是酵素产品分类导则、食用酵素良好生产规范;制定企业标准1项。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行期间,专家沈锡辉获得“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创新引领 取得“新突破”

中国酵素城是国家级生物发酵特色区域,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度最高的酵素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伊始,中国酵素城就坚持创新驱动。院士专家工作站注重发挥其“人才智库”作用,做了大量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产业健康发展明确了方向、找准了路径。

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酵素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填补了国内酵素产品标准的空白。以中国酵素城特聘院士专家团队为主的陕西省酵素标委会成立后,大力开展标准化技术研究,《食用酵素产品标准》和《食用酵素标识规范》两份标准文件已完成起草工作,经标委会评审后将成为全国首个食用酵素产品标准和规范文件。同时,通过环节标准化建设,有力促进了渭南乃至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研发了多菌株协同发酵苹果酵素生产工艺,大幅缩短了酵素生产周期。在传统自然发酵工艺基础上,以中国酵素城特聘院士专家为核心的团队,经过科研攻关实现了“多菌株协同发酵技术”,并在陕西天酵集团苹果酵素生产过程中成功应用,不但将发酵周期从原有的12个月以上缩短至两个月,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酵素产品向普通老百姓进行普及;而且由于多菌株协同发酵的技术得以实现,酵素产品质量更加可控,产品品质更加优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建立了酵素产品生产专用菌种库,领先国际同业。目前,中国酵素城培育储备生产用酵母菌株26株,乳酸菌菌株35株,芽孢菌等其他菌株52株,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菌株最齐全、世界领先的食用酵素生产用菌种库。

申报了工艺专利7项,产品研发水平国内领先。研发申报石榴树莓混合酵素、樱桃酵素、黑枸杞酵素、无糖型复合果蔬酵素等工艺专利7项,1种具有解酒护肝功能酵素的开发,产品研发水平国内领先。

展望未来 描绘“新蓝图”

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放眼未来,渭南酵素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将立足职责使命,聚力推动渭南酵素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科研成果方面,计划在入驻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专利5项以上;在站内形成并发表科技论文5篇以上;在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的指导下,力争使中国酵素城企业达到高新企业标准,并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在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方面,将围绕“食用酵素生产关键技术、品质控制研究及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创新链”开展工作;研究食用植物酵素在发酵过程中原料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明确食用酵素功效成分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优化影响酵素品质形成的关键发酵工艺参数,建立食用酵素系列产品的质量评价和安全控制体系;申请国内和国际组织资助的各类酵素相关研发项目。

在中国酵素城发展方面,致力建设全亚洲乃至全球最权威、最专业、覆盖面最广的酵素产业特色区域;领跑酵素行业,制定酵素全产业链产品标准,引领产业发展前沿水平;引建全国首个酵素国家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最新酵素菌食用培育技术,建立生物发酵产业最全面的菌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聚集全国知名酵素相关企业,优选100种优质酵素产品入驻中国酵素馆,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渭南酵素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名录

石维忱,男,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理事、中国沼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食品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科技课题的研究工作,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研究课题“发酵法生产L-亮氨酸新工艺研”等项目。

雷红涛,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王丽,女,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入选中组部国家青年人才项目;中组部第十四批青年科技人才。研究领域在基于功能性纳米材料的食品安全因子快速检测方法、功能化食品纳米胶体。2010-2019年间个人第一作者专著共计17篇/本。

张宝善,男,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曾先后主持校级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各1项,省级项目3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项目多项。参加的项目分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三完成人)。他和团队协同天酵集团生产部门成功研发出接入特殊菌种对桑椹、玫瑰、猕猴桃等植物发酵工艺进行了创新与改良,并取得相关专利。

张婳,女,国家一级营养师/美国功能医学资格认证(AFMCP),助力天酵研发部研发生产针对不同健康人群需求的酵素产品,为天酵酵素产品进行营养功能分析并给出最佳饮用方式,为天酵酵素会员进行健康维护咨询服务。

沈卫荣及团队,来自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帮助天酵集团成功研究出不同类型的适宜菌种。

欧阳韶辉团队,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协同天酵集团研发部升级酵素产品,并进一步优化发酵工艺,为新一代天酵酵素产品进行营养功能成分监测,以及天酵酵素产品功能性测试。

刘新利,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生物制药工程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博士,硕士导师,从事微生物代谢活性产物与发酵工程研究,承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祝文兴,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天津科技大学博士后,硕士导师,从事药食同源原料发酵营养与健康产品及发酵菌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朱德强,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级,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博士,硕士导师,山东大学博士后,从事发酵工程生产线规划设计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任喜东,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级,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博士,硕士导师,从事发酵工艺设计与产品检验及标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唐珂,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级,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博士,硕士导师,从事发酵产物分析与代谢过程分子模拟计算研究,山东省重点科技型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承担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研究。

张宝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发酵工程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张海生,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技术、食品功能成分及功能食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肖旭霖,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加工工程与设备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加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2项。

赵育,陕西师范大学食品生物工程讲师,主要从事酿酒酵母铜胁迫下发酵性能和吸附性能的研究。

王军,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高级实验师,从事食品工程、食品加工工艺及食品机械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新闻推荐

陕西省近五年来产业带贫主体累计带动贫困群众110万人次

新华社西安11月10日电(记者刘彤)记者10日从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陕西扶贫产业蓬勃发展,各类带贫主体累计...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硬核智囊团引航酵素城 渭南酵素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助力中国酵素城发展纪实)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