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2005年,朱玉与经济编辑部同志合影。左一,本文作者朱小平,现任第一编辑部主任;左二,王金林,现任第一编辑部副主任;左三,朱玉;左四,韩琳,现任第五编辑部副主任;左五,李晓锋,现任副总编辑。
在位于北大街青年路对面的省出版大院,曾经有5家出版社和省新闻出版局机关集中在一个院子办公,人数少说也有四五百人,但只要一说“朱总”,听的人和说的人都知道“朱总”是谁。“朱总”就是朱玉么!从他1989年担任陕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1999年任总编辑,直到2006年退休,十几年间,大家都一直习惯地叫他“朱总”。所以,“朱总”就是朱玉,朱玉就是“朱总”,绝对错不了。即使后来“朱总”退休了,到现在已经是快80岁的“老头”了,许多人说起来,还是习惯性地叫他“朱总”;路上碰着了,也是毫不做作地、很自然地、一如往昔地叫一声“朱总”。
大家之所以几十年如一日、习惯性地称呼朱玉为“朱总”,即使在他退休十几年后也是如此,不全是因为他曾经是陕西出版界的“老大”——陕西人民出版社的“老总”。或许有些人在老总的位子上,大家不得不叫他某某总,但退休后更多的则是被直呼其名。大家之所以给予“朱总”这样持续的“待遇”,更多的还是出于对他本人的尊敬,按正统的说法就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那么,“朱总”到底有哪些“人格魅力”呢?从我1985年进社起,他就一直是我的领导,所以对“朱总”,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根据我几十年与他朝夕相处的体会,“朱总”最大的“人格魅力”,就是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严肃认真。当然,在出版大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没有人对工作是不严肃不认真的。因为大家基本上从事的都是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几十万字各种门类的书稿,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错。这种错误,有可能是政治性的,有可能是常识性的,也有可能仅仅是文字方面的。不管哪种错误,一旦发生,都会让编辑“吃不了兜着走”。所以,没有人敢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但像“朱总”这样,从1972年进入陕西人民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直到2006年退休,35年里,大部分时间都能做到晚上在办公室加班的,恐怕绝无仅有。甚至在他年轻的时候,特别是住在北大街65号院的时候,因为与出版大院只有一墙之隔,所以,许多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别人都是一家人团聚,他却是吃过年夜饭,继续到办公室加班。在他的概念里,似乎就没有节假日,以至于我有时会想,“朱总”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去加班的路上。即使当了副总编、总编,他也从来没有放下编辑这个他从事了半辈子的本职工作。许多重要书稿,他都是利用晚上时间,逐字逐句进行编辑加工。经过“朱总”编辑加工过的书稿,当然是没啥说的,从内容质量到编校质量,都堪称“完美”。“朱总”对自己编辑加工过的书稿,自然也是很自信的。他甚至夸下海口:“我看过的稿子,别人要加一个字、减一个字都难。”事实也确实如此。我曾经“偷偷”抽查过“朱总”看过的稿子,从体例到文字到内容,确实堪称“完美”,就连标点符号都很难挑出毛病。“朱总”对待书稿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大部分作者来说,当然是心怀感谢的,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负责任的编辑,经过编辑加工,提高了自己作品的质量。比如著名经济学家江其务在其《经济转型期的货币与金融》一书的“前言”中曾经写道:“本书稿有幸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朱玉编审亲自审稿编辑;审稿中,朱玉总编辑对打印稿提出了若干条修改意见,审稿记录长达24页稿纸约7200字,付出了相当的工作量。这些意见,对匡正概念、完善观点、规范形式、保证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朱总编辑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此我向他致谢、致敬。”但也有个别人,因为急着出书,或参加评职称,或跑官晋爵,对书稿质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觉得“朱总”这种慢工出细活有点吹毛求疵,因此对“朱总”颇有怨言。然而“朱总”对这种怨言从来不为所动,该咋样继续咋样。因为在“朱总”的心里,稿子的质量大于天,绝不能带着问题出书。
“朱总”的另外一个“人格魅力”应该是他的亲和力。“朱总”的亲和力好像是天生的。从我1985年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和“朱总”做同事,到“朱总”离开岗位,我发现“朱总”办公室的门几乎是向所有人敞开的。谁都可以找他说事情,就连在单位打扫卫生的脑子有点不太灵光的天顺,都可以到他的办公室随便说几句话。在单位,许多人敬他,但不怕他。即使后来当了副总编、总编,大家也都没有“朱总”高高在上的感觉。他自己也没把副总编、总编当个官,一副我就是个编辑、吃的就是编辑这碗饭那种可有可无、无所谓的样子,仍然是今天到这个办公室走走,明天到那个办公室坐坐,见了谁都跟见了亲人似的,亲亲热热地打招呼、说笑。“朱总”不光是对“自己人”有亲和力,对外人,特别是对作者,那更是亲切得不得了。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曾经有两本书很有名气。一本是1982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一本是198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这两本书俗称“北方本”,曾经在我国经济学界和许多高校产生过重要和长期的影响。“社会主义部分”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经济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著作”。从初次出版到退休,“朱总”一直是这两本书的责任编辑。数十年来,这两本书陪伴“朱总”从青年编辑到总编辑,在给出版社和“朱总”个人带来巨大荣誉和可观效益的同时,也使“朱总”与这两本书的许多作者,特别是曾经担任过主编、副主编的宋则行、宋涛、章宗炎、朱光华、何炼成、谷书堂、魏埙、宋文周、常修泽、林木西、张彤玉、柳欣等多位经济学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作者来自北方十几所高校,均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也都很有个性。能与他们合作共事几十年,赢得他们的尊重,并且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和纠纷,实属不易。这其中除了“朱总”自己在他的自传《风雨人生》一书中所说的“之所以能够这样,并非我有什么高招、奥妙,只是因为我对他们讲诚信、守信义。在几十年的交往中,我对他们以诚相见,以诚相待,从不食言,从不违约,‘言必行、行必果’”外,与他一直以来对他人的尊敬和亲和力有很大关系。这些年来,这两本书平均两三年修订一次。每次修订,从初稿到定稿,至少各召开两次会议。会期少则十多天,多则近两个月。“朱总”作为责任编辑,每次会议,事无巨细,都是亲力亲为,把这些“神仙”们照顾得高高兴兴、周周到到的。这些作者,许多都是年事已高、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经济学家。“朱总”总是细心周到地照顾到每一个人,甚至家属,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逢年过节,必定给他们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寄送礼物,有机会就去家里拜访探望。几十年来,“朱总”与他们中的许多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一些名气比陕西人民出版社大的出版社,意图用更大的经济利益把这两本书挖走时,这些作者始终不为所动。甚至为了维护这两本书,几位主编主动拒绝了参加其他出版社另起炉灶编写同类教材的邀请。
当然,“朱总”的亲和力并不是没有原则、一团和气,而是真性情、不做作、没有架子、就事论事、不整人。事实上,凡是与“朱总”有过交往的人,都知道“朱总”虽然个子不高、精瘦、眼睛不大、脸上棱角分明,却是个火暴脾气,不能碰,一碰就炸。这就要说到“朱总”的第三个“人格魅力”,即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在“朱总”的个人字典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模棱两可、你好我好大家好。“朱总”的爱憎分明、疾恶如仇首先表现在他的公私分明、不徇私情上。有一次,一位平时跟“朱总”关系“挺铁”的人当着“朱总”的面开玩笑地说:“人家当了官,都提拔自己的‘腿子’,你也不提拔一下你的‘腿子’?”“朱总”听后当场就炸了:“我哪有自己的‘腿子’?”让那个人当场就下不来台。我曾经跟随“朱总”出过好多次差,经常是赶好长时间的路,到地方后一碗面就算一顿饭。最奢侈的一次是到济南出差,我们四个人吃饭,“朱总”要了四个菜,还是豆腐、豆芽之类的,服务员当场就笑喷了。“朱总”的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还表现在对人的态度上。“朱总”对人的态度,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人品,包括对人是不是诚实,对工作是不是认真负责,等等。对他认为的好人、对脾气的人,你咋样“怼”他,他都不会计较,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是对他不喜欢或者与他不对脾气的人,他也不会装假。不喜欢还要装出喜欢的样子,这就不是“朱总”了。
“朱总”的“人格魅力”肯定不止这些,而且见仁见智。即便是“朱总”自己,也未必同意我总结的他的这些“人格魅力”。那也没有办法,只能文责自负了。然而“朱总”用他践行了35年的这些“人格魅力”,留给大家的那份对他的尊敬,却是谁也不会否认的。在未来的岁月里,只要“朱总”还在我们身边,大家见了,仍然会“朱总、朱总”这样一声声地叫下去。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时光荏苒,青春无悔。冬去春来,沧桑巨变。值此陕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作为陕西人民出版社的一员,谨以以上这些文字,表达我对陕西人民出版社和“朱总”个人的无限感谢之情!也借此机会,向自己的葱茏岁月致敬!
个人简介
朱小平,男,1963年5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现任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一编辑部主任、编审。工作期间,在《中国出版》等报刊发表论文、文章数十篇。责编的图书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数十种。
新闻推荐
李蕊和她创作的作品受访者供图本报讯(记者任娜通讯员胡馨文)“芬芳如雪花似蝶”“翅薄如宣千张纸,青娥子实披素罗”...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